查宗川 張睿 徐雪平
摘 要: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直接決定著我國的綜合發展水平,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壤肥料,土壤肥料對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必須要提高重視程度,解決土壤肥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一步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土壤肥料;農業;可持續;作用
近幾年來我國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想要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大力度研究土壤肥料,本文對土壤肥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研究土壤肥料的作用和地位,進一步改善土壤肥料,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一、土壤肥料的作用概述
1.土壤的基本概述
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物、空氣等條件所構成的具有一定肥力的可以給植物提供生長空間的表層土。巖石被風化后形成土壤,風化以后礦物質也逐漸被分解,在各種生物的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能夠讓作物正常生長的土壤。土壤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而且土壤是不可再生的,這是由土壤形成的速度所決定的。所以保護土壤資源是十分重要的。
2.肥料的基本概述
肥料是能夠給作物、植物提供充足養分的一種物質,一般來說肥料分為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有機肥料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但是其放出養分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化學肥料能夠快速的被植物所吸收。我國許多地區土壤肥力不足,在這一條件下肥料在我國扮演的角色就越來越重要。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作用
土壤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要去,對農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能代替的,人類所消耗的蛋白質、纖維等元素都是土壤所提供的,所以必須要提高對土壤的重視程度,保護土地資源,為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礎,能夠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
4.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肥料可以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為植物提供更加充足的營養物質與更加良好的生存空間,還可以助推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須要科學的選用肥料,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作物對于肥料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所使用肥料的種類,改善土壤肥力,讓土壤中有機物質的比例更加和諧,土壤養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體現,而肥料是土壤中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所以說肥料對于農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肥料是農業中最重要的資源,直接決定著農業的發展水平與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所以,必須要提高化肥與有機肥的利用效率,采用一現代化技術,加大力度推廣,拓寬現代化肥料技術的應用范圍,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的發展。
二、土壤肥料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土壤養分條件差
近些年許多種植戶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而加大了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少了有機肥的使用量,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的營養物質減少,相關調查表明,許多耕地中缺乏磷鉀等微量元素,過度使用化肥還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
2.肥料施用不合理
很多農戶在種植過程中不能合理的分配有機肥無機肥等肥料的比重,導致氮、磷、鉀等元素存在過量和過少的現象,許多農戶為提高農作物的整體產量而大量施用化肥。
3.化肥的綜合利用效率低
化肥的施用種類是按照農作物的品種來進行劃分的,不同種類的作物對于微量元素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稻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氮肥較多,蔬菜類作物對于鉀肥的需求量比較大,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微量元素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不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來使用肥料會導致微量元素留在土壤中不能被吸收,導致土壤的整體結構等發生一些變化,不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提高土壤肥料利用效率的措施
1.增加微生物肥的使用量
近幾年微生物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一技術逐漸被應用到土壤肥料中,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想要實現土壤肥料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微生物技術,可以通過施用有機磷細菌肥來將土壤中的有機物有效的分解,進一步提高土壤的整體肥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農作物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還可以施用一些抗生素,提高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作物的生長效率。
2.使用測土配方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主要的施肥技術之一。針對當前肥料使用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土壤微量元素不均衡就可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清晰的了解土壤中所缺乏的營養物質,對所缺乏的元素進行補充,可以使土壤中的養分更加平衡,還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內部結構。測土配方技術可以準確的檢測土壤中所缺乏的元素,并且有針對性的補充缺乏的元素,更好的滿足農作物的基本需求,改善土壤環境,提高肥料的綜合利用率。
四、結語
土壤肥料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的品質,當前情況下必須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土壤肥料,給農作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農業的發展,給農民群眾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偉,淺議土壤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種子科技,2018年第5期:38,40.
[2]楊壽山,劉漢華,辛賢鳳. 土壤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吉林農業,2015,(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