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萍
作者:楊婭萍,云南省保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書畫教育、創作。
在新的藝術生產、經營、消費合力的作用下,使藝術生產活動的范圍、性質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
研究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方式,就必然要充分了解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征。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社會財富得以充分積累,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加,促使中國社會從因生產力不足而限制消費的生產型向生產相對過剩而鼓勵消費的消費型社會轉換。“消費時代”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既有別于物資極端短缺的戰時供給時代,也有別與改革開放初期的計劃經濟時代。
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經濟是以計劃經濟占主導地位,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體制。消費品供應能力不足,品種單一,人們的購買能力也很弱。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市場的經濟體制至90年代來,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建設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逐年遞增。上世紀90年代來至今社會產品無論數量還是品種都達到空前的豐富,人們的購買能力大大提高。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消費及其有限,因此藝術品的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種局面使高檔藝術品僅限于少數階層人群生產、經營和消費。只有電影電視節目,普通書畫等藝術產品有機會被普通百姓消費。
馬克思指出:“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也促進生產。消費不僅是經濟進行的目的和結果,同時也是經濟運行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藝術生產、消費也不例外,而經營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
藝術品的生產數量及品類為消費者提供了消費的可能,人們有了消費的能力才會去消費藝術品,人們對藝術產品的需求量和品種不斷增加,會鼓勵藝術品生產者加大藝術品的產量,不斷開發新的品種。而經營者作為藝術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也會對生產者提出生產建議和要求(有時藝術品的生產者同時扮演消費者的角色,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也對藝術品的生產起到引導作用,可能會影響藝術品的生產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理念。比如電影制片廠拍攝一部電影,影片拍出來,觀眾才有可能去欣賞這部片子。制片廠在拍攝影片時要考慮觀眾的趣味點,從而生產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影片的經營者——電影院會直接反映出觀眾對影片的接受程度。喜歡看電影的觀眾及看得起電影的觀眾不斷增多,就會鼓勵電影制片廠生產更多、更能吸引觀眾的影片。
我國進入消費時代以后,人們的消費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對藝術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勢必會激起藝術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使藝術品市場呈現繁榮局面。
科技的更新對藝術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藝術品的生產和信息傳遞兩大方面。一方面印刷術的不斷進步,使很多藝術生產門類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產數量也與日俱增。90年代以前,很多書籍雜志等印刷品質量不高,印刷速度不快,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學等藝術生產的發展和傳播。比如書畫產品生產者由于不能在字帖上更為清晰的印刷經典作品,而影響了他們的研究、學習和創作。而彩色印刷質量的極大提高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印刷術的發展也使以前普通百姓無法見到的資料得以空前普及,這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藝術生產、參與藝術生產。
另一方面是廣播、電影、電視的相繼出現與發展,一次又一次地猛烈沖擊著靜態傳播信息的印刷媒體曾數百年獨步天下的霸主地位。網絡時代大門的開啟使大量信息傳遍全世界,并具方便快捷、圖文并茂等特點。一方面它方便了藝術生產者共享資源進行學習,提高創造水平;另一方面藝術品可以通過網絡迅速推向市場,這在客觀上加速了藝術生產市場化的進程,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雖然網絡空間還有待于整治、規范,存在良莠難辨之弊,畢竟是利大于弊。
總之,我國進入商品生產相對過剩,需刺激消費的消費時代以后,藝術生產日趨多樣化,藝術品市場也日益繁榮。科技的飛躍為藝術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這些優勢,同時避免其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藝術生產一定更趨良性運行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張永清,《消費社會的文學現象》,《文藝報》,2003年8月。
[3]周韶華,《上官超英的特寫意象結構》,《美術》,2000年第4期。
[4]黑格爾著,《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