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松
黑龍江森源律師事務所 陳斌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P2P網絡借貸,是一種電子商務平臺與民間借貸相結合的創新型小額借貸模式。其英文為“peer-to-peer lending”——點對點、個人對個人的借貸交易模式。網絡借貸是指在互聯網平臺上的一種“在線交易”的借貸模式,出借人與借款人通過網上平臺進行信息共享與交換、借貸交易等行為。《暫行辦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對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1】中規定,借貸雙方通過借貸平臺達成借貸合同,平臺只起到中介服務的功能。有些學者認為【2】,如今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經異化成為另類金融機構;還有些學者認為【3】,“信息中介”模式下的P2P網貸平臺更加符合點對點信息交互的核心標準,應是未來我國P2P的發展走向。由于法律的滯后性,我國P2P網貸的定義仍不明確。目前為止,針對“P2P網貸平臺”的界定介于“純信息中介的平臺”與“涉及資金交易的平臺”之間。
(1)準入門檻低,借貸參與方廣泛
相對于傳統的金融借貸機構,網絡借貸的借貸范圍更廣,借貸雙方均是不特定的主體,又不受地域上、時間上的限制,因此廣受個體經營戶、工薪階級、以及在校大學生的歡迎。與此同時,貸款門檻較低,收益快、收益率高都是借貸雙方廣泛的原因。
(2)平臺操作快捷,信息交換速率高
P2P網絡借貸平臺只作為信息中介,為借貸雙方提供“一站式”服務。其借款者只需發布借款列表,經過平臺的簡易審查之后,便可將借款列表公開到網絡平臺上,等待貸款人投標即可。而借出者在注冊信息之后,只需要參與競標借款項目。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借入者與借出者的操作都非常的便捷,只要經過平臺對借入者的信用信息與借款信息進行核查之后便可進行信息分享與交換,其信息共享的效率非常之高。
(3)無抵押、無擔保
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了更多的無抵押、無擔保的貸款。一般的網貸平臺所提供的多為小額貸款,且借貸者多為中低收入階層或者大學生群體等,有資金需求的個人只需要向平臺提供個人身份證明、工作證明、個人信用報告、收入證明,個體商需提供營業執照、經營場地租賃合同等【4】,無需抵押或擔保。同時為了降低借款人的風險,一般的網貸平臺強制借款人按月還本付息以降低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保障出借人的利益。
(1)平臺界定不明確,容易演變成金融機構
P2P網絡借貸平臺屬于金融行業的新鮮產品,其大背景的互聯網金融也是近幾年來才發展起來。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制度對互聯網金融以及P2P網貸平臺進行明確的法律界定。
根據《暫行辦法》第二條第二款、第六條,對于網絡借貸平臺的界定是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企業,其機構名稱應包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字樣。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第十三條,具體內容是:“在借貸關系中,僅起聯系、介紹作用不承擔保證責任”。目前現有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一般以“中介機構”、“貸款咨詢”、“網絡科技”等名義注冊公司,而非以“金融機構”的名義運營公司。然而就目前的P2P網絡小額借貸業務公司的運用模式來看,大多超出“信息中介”的范疇,甚至金融性質的業務占據平臺的多數業務范圍。
(2)平臺存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嫌疑
在一般的P2P網絡借貸模式下,出借人通過平臺發放的借款人的借款項目信息選擇投資,其借款人的借款項目只要在平臺進行簡單地審核之后便可發布到網站上,并沒有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對借款人的個人信用狀況與借款信息進行詳細地核實,所以,出借人所獲取到借款信息的真實性完全依靠借款人的個人信用額度以及平臺自身的信用值。由于交易市場都是由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身建設的,其中交易過程都是虛擬的,出借人與借款人直接并沒辦法直接進行聯系,這樣就讓平臺有機會進行修改借款標的、調整借款利率、虛擬借貸項目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根據由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有關單位研究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四款規定,違法平臺通過承諾投資人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股權等方式給付回報這種方式,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有些違法網貸平臺在建立之初就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集資詐騙,在平臺建立之初以高收益率吸引大量的出借人進行投資,待籌集到巨額款項后便攜款潛逃,這就是所謂的“釣魚式”手法【5】。2008年9月上線的“天使計劃”在兩年時間內非法集資了600多萬后跑路。
還有一種典型的模式具有非法集資的嫌疑,就是以“宜信”為代表的債權轉讓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平臺提前放貸給需要借款的借貸人,再將其形成的債權拆分組和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有閑余資金的投資人,先行收集投資人的資金,再去尋找資金需求者放出貸款,賺取高額利息,完成交易【6】。雖然債權轉讓行為在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7】中有明確地規定其合法性,平臺首先以自身的名義進行借貸成為債權人,再將其債權打包拆分成數份轉讓給其他投資人,完成此次的債權轉讓過程。在傳統金融模式下,三方主體(債務人、債權人、新的債權人)可以通過書面合同的形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及確保此次行為的合法性。但是在網絡借貸平臺中,此過程的完成都是在虛擬狀態下進行,完全由平臺一方進行操作完成,如果平臺通過虛擬債權的方式吸引投資者,便會是有非法集資的嫌疑。
(3)中間賬戶缺少監管,資金安全無法保障
網絡借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資金流轉的過程,出借人的資金通過平臺流向借款人賬號中。由于我國大部分的網絡借貸平臺都沒有與第三方或者商業銀行形成用戶資金的托管制度,當資金流轉經過平臺時,在途資金就會在平臺形成資金池。此時大量的的資金都由平臺掌控,極可能發生內部人員非法集資的嫌疑。比如,2015年末,互聯網金融平臺 “e租寶”就因涉嫌非法集資而被查封。然而類似事件在網絡借貸平臺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在現階段,仍未有具體的法律明確規定,P2P網絡借貸平臺應與第三方支付機構或者商業銀行進行資金托管,在網絡借貸過程中客戶的資金應由第三方存管機構監管。
第一,平臺的市場準入機制。對于P2P行業進入市場的標準不應過高,過高的準入標準會形成行業壟斷,使得大量網貸平臺無法正常進入網貸市場發展,阻礙了P2P行業的發展。其次,對于不同運營模式下的P2P網貸平臺應設定不同的市場準入機制。對于純中介模式的平臺,例如拍拍貸這種純信息中介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其職能只是進行借款信息交互,無抵押、無擔保,平臺只收取手續費,并不會產生形成資金池等風險,且承擔的風險較小,所以對于此類平臺的市場準入標準就可以相對放寬。但是,對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平臺,比如債權轉讓模式的宜信,其平臺的線下模式還會發售一些理財產品等金融業務,對這類平臺的監管就應當提高標準,禁止或限制其金融業務的發展。
第二,技術要求。互聯網是P2P網貸平臺運營的重要依托,在網絡上進行交易的風險相對較大,首先,要建立防火墻機制和風險控制體系來確保其網絡技術的安全性,保障網站正常運營。其次,對于網絡技術的要求還在保護個人信息資料的保護。既要對注冊用戶進行合法性與有效性的審查,又要個人的身份信息和財產信息進行保護,防止其泄露。
現有的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中間賬戶都是由平臺自行操控,其平臺的自有資金與客戶的借貸款是不分離的,即使與第三方托管機構進行合作,也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對其監管審查,監管制度上更是真空的狀態。中國銀行針對 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經營紅線的提示——資金池、龐氏騙局和非法集資,這些風險的來源就在于P2P平臺并未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托管機制。
第三方托管機制是指網貸平臺將其中間賬戶交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或者和商業銀行進行托管,借貸雙方在第三方托管機構開設賬戶,出借人投放資金與借款人收取資金都是通過第三方機構完成。當借款人與出借人在網絡借貸平臺上達成借貸合同后,由平臺將其指令發至第三方托管機構,其通過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將借款項目打入借款人賬戶。第三方托管機制的建立可以使客戶的資金與平臺的自有資金進行有效地分離,避免資金池的形成,防止平臺集資詐騙等風險,有效地保護了借貸雙方的資金安全。同時,第三方托管機構的建立,使得監管機構對于網絡借貸平臺的資金可以進行更有效地控制與監管。
為建立信用良好的網絡借貸平臺,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是重要舉措。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自產生以來,其問題平臺的數量有增無減,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揭露體系的不完善,各平臺的運營狀況、資產情況、壞賬率等信息不透明,導致了客戶與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等的狀態。因此,信息披露制度的構建對于完善我國P2P行業的監管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讓平臺的運營狀況變得更加透明,保護出借人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對于壞賬率高的網貸平臺進行及時審查,才可以使平臺更加健康有序地進行發展。
對于信息披露體系的構建可借鑒美國的相關立法建議,并且美國監管當局要求其網絡借貸平臺以證券行業的標準披露經營信息,包括交易行為的操作流程、平臺歷年年報信息、經營業績、公司制度等內容【8】。
對于我國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首先應該頒布明確的立法,以強制性行為約束各網貸平臺進行信息披露。由于我國大部分的P2P網貸平臺都以自身運營屬于商業秘密而拒絕進行信息披露,這樣就導致客戶對其平臺運營的狀況、信用狀況無法確定。其次,應當拓寬信息披露的范圍,不僅要對網貸平臺的注冊信息、運營狀況、經營范圍、公司規模等網貸公司的基本情況進行披露,還要將平臺設立的股東、從業人員的個人信息、財產信息、信用狀況等進行披露,以及要將每一筆交易數額、交易率、平臺的盈利、壞賬率等都進行及時有效地披露,讓用戶時刻把握平臺的運營狀況,從而保障其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