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安徽省肥東縣店埠鎮財政分局 安徽合肥 231600
鄉鎮財政處于我國整個財政體系的最終端,是我國涉農資金監管的最基層,鄉鎮的涉農資金在鄉鎮的經濟活動過程中貫徹始終,保障著鄉鎮政府的正常運作。為了更有效地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各項政策,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的穩定發展,我們更需要規范和加強鄉鎮涉農資金監管。
主要表現為公開的時間與資金到位的時間不同步,公開的內容不全面,例如上級的補助鄉鎮財政資金由于資金下撥的環節、程序繁多,政策落實到分局、村、乃至群眾,則需要一段時間,產生了信息公開上的時間差,群眾難免產生誤解。又如分配方案,資金的籌集使用和計劃等信息公開的內容不全面,或者沒有在規定的地點全面公開,也讓群眾產生了一定的誤解。
專項資金監管乏力,資金跑冒滴漏現象嚴重,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根據規定很多農林水、教育等項目涉及的鄉鎮,財政實行縣級報賬制,項目實施單位只對縣級主管部門負責,作為項目實施地的鄉鎮財政無權過問,資金監管自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部分專項資金存在鄉鎮財政“看得見,管不著”,致使鄉鎮財政監督弱化,影響財政資金的安全性。
就當前財政補貼資金分配政策中,類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從客觀上應該以種植面積為補貼標準的財政資金,但實際中由于種植面積難以核實,動態管理難以操作,以致出現了“補而無田”和“補而不種”現象。還有實際操作中部分涉農財政補貼資金分配政策,人口的變化是較大的,往往是以前分田人口多的,現在的人口少了,以前分田人口少的,現在卻人口多,而國家的田地政策是長期不變的,造成同樣是本地村民,有的可享受到多個人的優惠政策,而有的人卻連公共財政的一絲一線“陽光”都享受不到。造成政策的落實,有失公正,群眾滿意度不高。
鄉鎮涉農資金縱向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到鄉鎮、到村組、再到農戶手里,經過了若干層級;橫向涉及的部門也多,環節也不少。由于鄉鎮涉農資金發放經過的層級多、戰線長、時間跨度大,使得涉農資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涉農資金使用的范圍廣、政策性強、資金量大,信息掌握比較困難,監管難度較大,需自上而下進一步從源頭規范。
鄉鎮財政干部工作任務重,壓力大,財政所人員配備相對缺乏。提高鄉鎮財政干部的待遇,將進一步促進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開展。
一是根據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要求,針對鄉鎮大小,合理界定鄉鎮財政人員編制及機構性質,對鄉鎮財政財務人員實行委派制,保證其認真履行職責,敢于堅持原則。二是將熟悉財務知識、綜合素質好的青年干部選撥到鄉鎮財政工作崗位,以適應新時期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建立健全對鄉鎮財政干部的教育培訓制度。圍繞財政的中心工作,按計劃、分類別、分層次,抓好鄉鎮財政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財政業務培訓和崗位培訓。
公開是保證一切工作陽光操作的前提。創新鄉鎮涉農資金監管公開公示的方式,全面接受社會監督。今年上半年肥東縣在八斗鎮、店埠鎮、橋頭集鎮試點開展的“陽光村務”網絡監督平臺就是創新公開方式的具體實踐。按月將公開收支情況報表、記賬憑證、原始票據等財務信息錄入“陽光村務”網絡監督平臺,方便群眾了解村級資金管理流程,實現“三資”陽光公開進村入戶全覆蓋,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建議各級政府科學合理地決策鄉鎮涉農資金的投放,突出重點進行監管,突出監管效果,多給鄉鎮在項目資金上的自主權。對鄉鎮的涉農資金項目,建議通過同意的部門審批,避免多部門、多渠道審批和管理,對鄉鎮涉農資金管理進一步規范,減少運作成本,確保資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
針對農村人地矛盾突出的現象,建議鄉鎮涉農資金監管部門積極探索惠農資金分配機制,爭取讓每個農民都享受到黨的惠農政策,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真正照向每一個農民。
借助網絡信息化建設,開發相關軟件,對鄉鎮財政資金的日常運行建立動態監控機制。通過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平臺,實現鄉鎮涉農資金投入與使用的全方位監管與跟蹤,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實時監管,提高資金監管效益。并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建立和完善鄉鎮涉農資金信息平臺,實現鄉鎮資金監管信息的高效傳達。
鄉鎮財政部門要與上級財政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之間要經常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建立涉農資金監管的信息通達機制,保障信息的上通下達。在上級財政部門下達資金和指標文件時,鄉鎮財政部門要明確自身的監管責任,并委派專人負責各部門之間的資金信息溝通和傳遞工作。鄉鎮財政部門要對本級各項涉農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應進行及時跟蹤和監督檢查,及早發現涉農資金投入與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實施的結果信息及時進行上報。
綜上所述,鄉鎮涉農資金監管必須始終貫穿于鄉鎮經濟生活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保證鄉鎮的涉農資金得到有效地投入與使用。鄉鎮涉農資金的監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加強鄉鎮涉農資金監督與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涉農資金監管的透明度,提升工作效益,真正發揮鄉鎮涉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使鄉鎮涉農資金的使用落到實處,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