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蘭
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委員會黨校 內蒙古 呼倫貝爾 16545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需要繼續努力,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時期的改革難點和重點,確保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經驗。
“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八個明確”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對于保證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行進,至關重要。
始終堅持鮮明的人民立場,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始終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使得改革的目標更加明確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也呼應了十九大報告指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焦點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要點變得更加突出和清晰,目標變得更加明確。
第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改革更加全面深入
全面深化改革將貫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階段,使得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提升,長、短期目標進一步明確,從而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持續走向深入。
第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對法治化、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因此,在后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需要特別注重提升法治化和制度化水平。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邏輯起點和基本遵循。堅持問題導向首先是發現問題。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問題找對了,才能“對癥下藥”,解決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因此,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當前世情國情變化,中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從吸引外資為主轉為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并舉,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通過開放促進改革。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奉法者強則國強”,改革的“破”與法治的“立”結合起來,才能使改革于法有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思路的立足點。
全面深化改革著眼于“全面”,重點在“協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強調的是各領域改革作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精準把握黨領導下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結構和內在規律;另一方面,在改革實踐中加強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實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也是實現改革目標的基本要求。
頂層設計是重要的改革方法,但也不能忽視基層探索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基層探索要為總體規劃提供實踐根據和具體經驗,防止頂層設計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基層實踐的檢驗、反饋與調整中不斷完善,離開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全面深化改革便寸步難行,而且沒有實踐意義。只有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統一,形成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之間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基層改革的創造性,提高公眾對改革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2018年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從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促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經驗,可以探知能夠繼續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向前推進的重要啟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需要繼續努力,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時期的改革難點和重點,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確保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