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暢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逐漸成為主流健康問題。慢性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病程長,不能自愈而且很難治愈的非傳染性疾病,根據《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所發布的內容顯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慢性病患病率與死亡率不斷上升,我國居民的疾病負擔不斷增加,慢性病的防治已經成為了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最重要的挑戰之一,學者們在慢性病的影響與負擔等領域中也做出大量的研究分析,但目前來看,眾多文獻更側重于實證研究,而文獻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從慢性病患者、患者家庭以及社會負擔幾個方面出發,圍繞以上三個方面,重點梳理和探討慢性病造成的沖擊與影響,也為慢性病影響的相關后續研究做好支撐與鋪墊。
常見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會對人的心、腦、肺等器官產生損害,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降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一旦患上慢性病不僅會導致患者身體衰弱,并且由于慢性病難以治愈的特點,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可能會隨著患病時間增加每況愈下,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活動能力減退,日常活動能力受到極大影響。
另一方面,慢性病自身及其所帶來的并發癥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據《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世界衛生組織在一項預防慢性病的報告中指出,慢性病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是成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慢性病作為一種長期性的并且難以治愈的疾病,更是對居民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折磨。心理癥狀指數正常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較低,可以發現,心理因素對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也具有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更讓人擔憂,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疾病的折磨使他們更近距離地面對死亡,研究顯示,與身體健康水平較好無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有兩種慢性病的老年人患心理健康疾病的概率是前者的3.15倍。那些沒有健康保險,身體狀況不好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會強烈的表現出抑郁的癥狀,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慢性病患者會表現出自殺想法。由于慢性病影響了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疾病的痛苦使老年人軀體活動受到限制,使他們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生活質量是多維度的,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慢性病患者病情進展,患者的生理與心理方面的沖擊影響了他們的活力及社會功能,加重他們對疾病的感受,從而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產生消極影響。
其中,不同性別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同,不同慢性病患病種類對生命質量的影響也不同。如相比女性患者而言,男性腦卒患者的生命質量會受到更大的影響,患高血壓會更顯著降低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其并發癥有極高概率導致患者失能或死亡,并且,腦卒所引起的認知和情感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無慢性病老人的生命質量要顯著高于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隨著老年人患慢性病數量的增加,他們的生命質量的得分要顯著降低,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人的生活質量也要低于患一種慢性病的老人。可見,慢性病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社會角色職能,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慢性病導致了諸多患者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有慢性病成員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面臨更高的財務風險——貧困使人們暴露于非傳染性疾病之中,而非傳染性疾病又將導致家庭陷入貧困,由此陷入惡性循環。有學者提出了疾病的經濟負擔包含了直接經濟負擔與間接經濟負擔,其中,直接經濟負擔是患者為接受醫療保健服務所支付的醫藥費、病人及陪伴者的差旅費、伙食費,而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病人由于患病或早亡不能為社會和家庭創造財富所引起的損失。
對于患者及其家庭而言,直接經濟負擔較為直觀,一旦患上某種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在疾病前期及中期通過醫院門診定期檢查且終身服藥,患者需要支付大量的醫藥費以及門診費用。從目前的政策來看,慢性病防治籌資以個人籌資為主, 居民個人籌資負擔較為沉重,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在全部防治費用所占比重中達到了將近一半。并且慢性病所帶來的疾病經濟負擔是所用疾病種類中最高的,有學者對我國城鎮居民在癌癥、糖尿病、精神類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類疾病等五大類慢性病方面的經濟負擔進行研究,發現疾病經濟負擔主要為門診費用和藥店購藥費用,并且以上五類慢性病的門診費用都分別占人均年總醫療費用最高部分,其中經濟負擔和經濟負擔最大的是心血管疾病。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慢性病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是更為沉重的負擔,農村慢性病患者每年用于治療慢性病的費用占其總治療費用的比例極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疾病經濟負擔更為沉重。
另一方面,慢性病對患者家庭造成的間接經濟負擔同樣不容忽視。患慢性病會導致患者身體衰弱或失能,使其失去勞動力或損失預期壽命,我國由慢性病引起的失能調整生命年損失已達70%。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表明,慢性病占全部疾病間接經濟負擔的比重達到了68.8%,占比最高。國外一項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經濟負擔調查顯示,2002年美國的直接醫療費用估計為180億美元,而與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的間接費用約達到了141億美元。一項對農民工女性就業與工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發現,身體健康的女性相對于有慢性病或殘疾的女性來說能夠多獲得26%的工資。諸多研究表明,慢性病對個人與家庭經濟影響巨大,有學者認為應將健康納入相應政策用以緩解他們的巨額經濟負擔。
除經濟負擔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照護者也承擔著巨大壓力。慢性病照護者通常是指家庭環境下為家中慢性病患者提供無償非正式照護的人,通常為家庭成員,我國慢性病照護者的年齡較高,女性看護者較多,配偶在老年慢性病照護者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其次為子女。
慢性病照護者的負擔集中表現在生理方面與心理方面。在生理方面,由于部分照護者要承擔照料半失能或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工作,幫助其吃飯、穿衣、洗澡以及出門等日常活動的進行,照料工作會導致身體疲憊,身體健康狀況容易出現問題,有研究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照護者出現了睡眠問題,并且有10%的照護者有嚴重的睡眠問題,而在心理方面,照護者心理負擔較大,由于部分照護者照料慢性病患者的工作較為單調和繁重,一方面使他們身心疲憊,另一方面,他們外出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較少,缺少發泄與排解消極情緒的出口,從而導致照護者心理健康狀況變差。同時,當照護者身心負擔較重,對照護工作出現消極行為時,慢性病患者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導致其負擔感上升,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下降。
慢性病所造成的社會的經濟負擔是巨大的。慢性病經濟負擔增長速度快,對城鄉居民而言極為沉重,2010年,全國慢性病防治費用籌資總額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就已經達到了將近70%,可以說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民生問題。在世界上人口較多國家慢性病每年能造成數十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損失,也有經濟分析表明,非傳染性疾病每增加10%,每年經濟增長率就會降低0.5%。國外一些研究考察了慢性病中的心血管病對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用多個國家初始年份的GDP與處在工作年齡內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作回歸,結果表明,死亡率每增加1%,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下降0.1%。也有研究發現,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來降低慢性病風險,僅心臟病、肺病和糖尿病幾項慢性病能夠造成8400萬美金的經濟損失。
勞動人口發生慢性病的幾率正在逐步上升,人力資本質量逐漸下降。從不同年齡的患病率來看,超過50%的慢性病發生在65歲以下人群中,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根據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腫瘤易患年齡為40-65歲,高血壓易患年齡為35-70歲,冠心病易患年齡為40-60歲。目前發生在年齡在15至64歲的人口經濟活躍人口的慢性病有半數以上,不同種類的慢性病都呈現了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發現,死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迅速增加,人們處于最佳勞動年齡時期而由患慢性病導致的失能和殘障,嚴重影響了社會勞動力的發展。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非傳染性疾病也在更年輕的時候造成死亡,其中,29%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發生在60歲以下的人群中,而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為13%。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慢性病,如關節病,并不會使勞動者退出勞動市場,但會顯著減少其勞動時間。目前來看,具有慢性病危險因素的年輕人要多于老年人,我國未來半數以上慢性病的負擔都會集中在經濟活躍的勞動力人口,這將會進一步加劇由于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削弱人力資本的質量,從而大大地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全球數據報告顯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慢性病的具體死亡年齡率與高收入國家相比高出很多,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的國家因慢性病死亡約占比4/5。在我國,社會經濟較為弱勢的人群將會受到更大的沖擊。這是因為貧困人群遭受慢性病危險因素的影響更大,貧困人群得病后往往缺乏或難以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且更會影響這些家庭的收入,從而導致健康的不公平。
從城鄉方面來看,與城市老年居民相比,慢性病給農村老年居民帶來的疾病負擔更重。從社會階層來看,如果沒有適當的政策干預,慢性病的經濟負擔,將會更加阻礙草根階層的發展。也有研究發現,主觀社會地位很低、很高或較高者,受教育程度很低及很高者,低收入群體,患慢性病的概率較高。從工作性質上看,務農或自己經營的群體比受雇于單位組織的群體患慢性病的概率要高,從事管理的群體患慢性病的概率也較高,自主經營者慢性病患病風險與務農者相當,而在單位工作的人群慢性病患病風險較低。在家庭內部,慢性病引起的健康沖擊還可能加劇家庭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研究表明,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易受到疾病的沖擊,而這會配偶間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各個維度的研究均表明,慢性病加劇了社會健康的不平等。
慢性病日益增長的挑戰是21世紀全球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它的流行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負面影響。慢性病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它不僅惡化了家庭經濟情況,加劇了患者個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對慢性病照護者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與壓力;它降低了生產力,加劇了貧困和健康不平等,還對衛生系統造成了重大負擔,需求不斷增加,衛生保健費用也在不斷增加。并且由于全球人口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日益增加的財政負擔可能將達到甚至發達國家都無法應對的水平。因此,國家應更加積極地實施政策,各部門通力合作,統籌社會資源加強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完善保障政策,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健全慢性病網絡化監管,提升居民健康意識與素質,為長期防治慢性病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