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偉 王劍鋒
(安徽省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某微丘區公路深路塹擬開挖長度約100 m,最大開挖高度40.12 m。該段路塹場地位于安徽沿江丘陵區,巖性為全、強、中風化石英正長巖,全、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厚度較大,吸水能力強,由于組成物質松散,易受水流沖刷造成水土流失。中風化巖體節理裂隙很發育,完整程度為破碎~較破碎,主要結構面類型為裂隙面,結構面結合程度差,對深路塹的穩定性影響較大。工程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集中,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此處深路塹邊坡所在丘頂高程為58.22 m,丘麓處實測地面高程17.50 m~18.15 m,相對高差40.12 m。區內自然山坡坡度一般在15°~30°,丘頂植被茂密,主要以松樹、灌木等為主。
項目區地貌單元為沿江丘陵平原,微地貌單元為丘頂、丘坡及丘麓[1]。
通過現場勘察,場地地形起伏,區內在垂直原公路走向丘體均存在人工開挖痕跡,其中沿擬建工程小樁號側丘體現狀正進行人工開挖活動。




地下水類型為基巖裂隙水[3]當大氣降水時,迅速形成地表徑流向山丘間沖溝及低洼處排泄,少量雨水滲入土層或基巖風化裂隙后,又沿風化裂隙向低洼處徑流、排泄,風化強烈的基巖會形成小的潛水層。
根據現場踏勘和地質調查,不良地質作用主要為沿兩側人工開挖面的落石及靠S228側丘坡由于風化不均勻而局部外露的中風化危巖,中風化巖體坡度在45°~53°,在節理裂隙切割下可能呈崩塌、掉塊[3]破壞。根據勘察表明,邊坡場地特殊性巖土主要為全風化石英正長巖,主要表現為吸水能力強,隨著含水量增大,其抗剪強度下降很大,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由于組成物質松散,易受水流沖刷造成水土流失。
參考文獻[4],該區Ⅱ類場地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0g,對應地震烈度為7度;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值為0.35 s。
3.1.1自然斜坡的穩定性分析
深路塹區屬沿江丘陵平原地貌區,擬建深路塹穿越丘體西北側,全、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厚度較大,吸水能力強,由于組成物質松散,易受水流沖刷造成水土流失。中風化石英正長巖硬度較大,為較完整巖體。坡地自然坡度15°~30°,坡面表層植被發育,主要為松樹。地表未發現斜坡變形破壞等不良地質現象,自然斜坡較穩定。
3.1.2深路塹邊坡穩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1)對全風化巖其邊坡結構類型為散體結構,其穩定性差,坡角取決于巖體的抗剪強度,應按照圓弧滑動法來進行穩定性分析計算,并反演計算出抗剪強度。
通過室內巖土試驗,并參考文獻及同類工程經驗數據,按照圓弧滑動法分析,反演計算深路塹抗剪強度等各巖土設計參數,詳見表1。

表1 深路塹各巖土設計參數表
2)對中風化石英正長巖,其邊坡結構類型為塊體結構,穩定性較好,按極射赤平投影對巖體節理裂隙進行分析[5],如表2所示。

表2 右側開挖邊坡的極射赤平投影
3)對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其邊坡巖體結構類型為碎裂結構,穩定性較差,按圓弧滑動法和極射赤平投影進行分析,然后再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分析。
經過綜合分析,該挖方右側邊坡為巖質邊坡。邊坡穩定性主要受開挖深度、結構面組合產狀、風化層厚度等控制[6]。本段邊坡最大刷坡高度40.12 m,挖深較大,結合赤平投影及場地地層巖性綜合分析,該路塹邊坡整體較穩定。但由于切坡產生陡坡或臨空面,在重力、風化作用、地表水下滲作用和地下水侵蝕作用等不利條件下,導致巖體破碎,在施工階段挖方區適當加強防護措施。邊坡穩定性評價詳見表3。

表3 邊坡穩定性評價表
挖方土石的主體為全風化石英正長巖、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和中風化石英正長巖。全、強風化石英正長巖抗風化能力和防雨水沖刷能力均較差,因此建議邊坡開挖應盡量避開雨季施工,施工過程中應嚴格采用逆作法[7],并做到“逐級開挖,逐級防護”要求,坡頂和平臺位置處均應設置截水溝以截斷地表水。具體為:
1)建議邊坡按1∶0.75~1∶1.5分階放坡,開挖時應分級預留平臺,建議平臺寬2 m,每級開挖高度8 m~10 m。建議平臺及坡頂邊外應設置截、排水溝,加強坡內、坡外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排放措施,對全、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坡面可采用錨桿框架植物防護,對中~微風化石英正長巖坡面可采用掛SNS和GPS柔性網進行防護,并加強坡面防護及綠化措施,做到及時封閉。
2)邊坡巖體節理發育至很發育,在結構面切割組合下易形成不穩定楔形體,對邊坡穩定不利,建議開挖過程中應注重結構面的測量與分析工作,對不穩定楔形體及時進行清除或加固支護。
3)邊坡體全、強風化石英正長巖厚度較大,且為砂土狀,抗風化能力和防雨水沖刷能力均較差,長時間暴露或遇水易產生滑塌,建議后期加強支護措施和截排水措施。
通過勘察表明該深路塹巖土體為全風化石英正長巖、強風化石英正長巖、中風化石英正長巖,該段局部存在外露的中風化危巖等不良地質因素,根據各巖土設計參數及結合地區經驗,綜合分析,提出深路塹開挖方式、坡率及防護措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