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在德國做記者15年,用一個詞來總結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的氛圍,那就是——“無聊”。盡管默克爾帶領德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一成不變”的政治生態讓許多人提不起勁。難怪,當默克爾10月底宣布放棄競選黨主席,2021年不再連任總理時,柏林的駐外記者們紛紛叫好。許多人認為,后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充滿變革的力量,將更不可預測,也將更生動有趣。
德國政治的無聊從各種選舉可見一斑。當美國選舉搏殺得“你死我活”時,德國各黨卻一派和諧,缺乏“看點”。去年大選,默克爾與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茨之間的電視辯論,沒有爭奪總理大位的刀光劍影,反而像一次“工作懇談會”。
究其原因,除德國人缺乏幽默感外,與德國社會在二戰后一直追求社會共識有關。德國政治家,包括媒體一直保持“政治正確”,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像特朗普式做法在德國不受歡迎。其結果是,小鄰居奧地利誕生歐洲最年輕總理,中立國瑞士月月有公投,德國卻一片死寂。“默克爾的標志是她慎重、由論據推動、枯燥卻精準有效的政策風格”,《紐約時報》寫道。
無聊也許是優勢。默克爾的冷靜和謹慎,讓德國從“歐洲病夫”一躍成為歐洲“發動機”:拯救歐元區,協調歐盟內部分歧……默克爾的衣著也凸顯其執政風格——十幾年來,她穿統一風格和款式的外套,只在顏色上變一下;她與國外領導人合影時,做“默克爾菱形”手勢。
然而,難民危機改變了一切。默克爾的謹慎執政不靈了。當柏林圣誕市場發生恐襲事件時,美國CNN報道幾小時后,德國媒體才開始報道,還“謹慎”地不指明是恐怖襲擊。默克爾也是一天后才發表講話,一年后才會見受害者家屬。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謹慎低調的作風,曾成功了10年,但現在面臨混亂的歐洲,更需要當機立斷、手段大膽。
許多媒體贊揚,默克爾放棄黨主席和總理連任是一種正確選擇。《明鏡》周刊預測,德國政治將迎來真正的革新機會。盡管離2021還有幾年,記者已發現許多新變化。比如小黨崛起,綠黨獲得23%的支持率,選擇黨為13%,自民黨接近10%。
政治新風正在刮起,各黨個性人物紛紛出現。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爾被稱為“德國馬克龍”,年輕、顏值高,敢于挑戰老式德國政治。甚至,在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黨內,也突然出現一批新的重量級人物。其中,默克爾的“老對手”默茨和被稱為“小默克爾”的基民盟秘書長克蘭普-卡倫鮑爾最為搶眼。
“德國政治新氛圍已經形成。”馬塞爾說,尤其是德國移民人口因難民潮大增,移民帶來新的社會文化,盡管有許多問題,但德國社會將更加多元、全球化,并推動政治的開放。在許多外國記者看來,德國政治變得有趣,不會讓德國變成一盤散沙,相反,會讓德國更有魅力。▲
環球時報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