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芳
摘 要: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校園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學生養成多看、多聽、多想、多記的習慣,你會發現: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關鍵詞:校園生活;習作教學;采集標本;收藏神態;捕捉亮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四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中,有這樣一條: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而我們班孩子,還遠遠達不到這一要求。
針對這種現象,我開始探究另一條作文路: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把校園生活和學生習作整合在一起。
一、觀察景物,采集標本
學校的花草樹木,是我們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于是,每天我會抽取一個適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去小公園、籃球場、大草坪、生物角等地方去散步。一天的時間,我會選擇其中一個地方進行觀察,同時告訴他們,要邊觀察邊思考,然后讓孩子們采集好自己喜歡的標本:一片樹葉,一朵小花,一株小草,掉在地上的黃柚,一只小甲蟲……帶回教室靜靜觀賞,再用自己的筆把它們“畫”進收藏夾里。
漸漸地,孩子們喜歡上了這種“閑散”,可以步調悠閑地走,走到哪里都是風景,走到哪里都有收獲。于是,在他們的筆下,描繪出了這么美麗的“畫”:
1.雨中桂花圖
雨中的桂花顯得如此憔悴,花朵兒半張著,青綠色的葉子上,綴滿了雨珠,有幾顆頑皮的小雨珠垂在葉尖上,猶如“天使之淚”——晶瑩剔透。風兒在給桂花樹唱歌,雨兒在為桂花樹打著節拍,在這個靜謐的傍晚,老桂樹不再寂寞……
2.秋風舞黃葉圖
秋風乍起,銀杏葉猶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遠遠望去,小公園像撒了一層細碎的黃金。滿城盡帶黃金甲,也不過如此吧!鋪滿銀杏葉的小公園,顯得如此溫馨,躺著打兩個滾,閉上眼睛,頭上的云朵在藍天上的剪影,讓人遐想無邊。
我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幅“畫”誕生,雖然不是精致的油畫,但是記錄了我們眼中的點點滴滴。真是“生活處處皆景”!孩子們用自己的童心采集著美麗的標本,“畫”著精糙的“油畫”,玩得不亦樂乎,“畫”得趣味盎然。孩子們在自己的觀察中長了見識,在時光的沉淀中,不知不覺地積累了許多寫作素材。
二、觀察人物,收藏神態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少先隊的主題活動層出不窮:“綠色環保”行動、植樹節活動、學雷鋒日、慶祝六一節、籃球聯誼賽……這些豐富的校園生活,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寫作素材。這里,老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用眼看、用心品、用筆記,把看到的人物神態“畫”下來。這么多的校園生活體驗,不僅成就、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庫,而且通過各種切切實實的活動,讓學生真切感悟和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校園生活成了學生生命成長的搖籃。
正是有了平時的神態收藏,所以孩子們在寫作中就有了這么傳神的“老師”“同學”。
1.人物素描之一——怪老師
他個子高高的,發怒時,聲音可以“響徹云霄”。他頭上的發髻線很高,露出了光亮亮的半個腦門,真應了一句:聰明絕頂。怪老師還經常放大招,常常讓人招架不住:只要是我們口算訓練少寫的,他就以一罰十。每次他來檢查作業時,總會令人“毛骨悚然”,就怕哪天自己一不留神觸犯了“天條”。
2.人物素描之二——籃球健將
我們班的籃球健將拱著腰,籃球在他的手下忽前忽后不停地拍著,臉部微紅,兩眼滴溜溜地不停轉動,試圖尋找“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快步伐,沖到籃板下,一個虎跳,籃球在空中劃了一道漂亮的弧線,不偏不倚地在框內打著轉,仿佛在向觀眾炫耀這來之不易的戰績。
三、捕捉亮點,激發寫作
生活中的亮點,需要老師適時去引導孩子們及時把握。因為小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力還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如果老師能夠捕捉到這個亮點,那么孩子們的寫作會被無形地激發出來。
記得在我的一次語文課堂中,那天我們正在上《白鵝》,突然從窗外“闖”進了一位“不速之客”——彩色蝴蝶。幾乎所有孩子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了蝴蝶那對美麗的翅膀上。那只蝴蝶可能由于私闖民宅,心里害怕,所以不停地拍打著翅膀。那對彩色翅膀在午后陽光的沐浴下,顯得越發可愛,像涂了一層金子,熠熠發光,孩子們看呆了。此時,我索性拋下語文書,一起來觀賞這位美麗的“天外飛客”。有幾個頑皮的孩子,用手去觸碰她。這一下,不得了,惱怒了這位“天神”,陡然飛得很高,不斷地拍打著翅膀。有的孩子用書本去扇,有的跳起來拍打,試圖請她回歸地平線。此時,我趁機讓坐著的幾個孩子仔細觀察,收藏好小伙伴們的神態。終于等到蝴蝶被孩子們的熱情趕回窗外,熱鬧的課堂才恢復平靜,于是,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把剛才情景寫下來,每個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了一則小趣文。這堂課也隨機成了一堂習作課,學生在玩中學,學得不亦樂乎。
“生活處處有文章,身邊處處有故事。”事實證明,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捕捉,用心去品味,校園生活處處是精彩。
參考文獻:
[1]田愛利.小學語文中高段習作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3(5).
[2]張巖.論小學生寫作的指導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