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菲
摘 要:習作教學一直是小學教師最頭痛的教學任務。多年的語文教學對一種現象感受最深:習作時腦袋空空,語言貧乏,表詞達意難,空話假話連篇累牘……這種現象已成為語文學習的攔路虎,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影響成績。
關鍵詞:習作教學;課外積累;課內指導
談起習作,學生總是感到害怕;談起寫作指導,教師總是感到苦惱。長久以來,習作教學像壓在語文老師身上的一座大山,指導、批改、講評,反復多次,直至成文。整個寫作教學過程老師和學生都身心俱疲,但對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言,卻收效甚微。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可是學生平時不會積累素材,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我們的作文教學缺少關聯,教師往往是在完成課文教學后隨即進行單元寫作訓練,偏重于按要求的“教”,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作教學要煥發生命活力,我認為可以從課外——生活與閱讀、課內——習作教學指導兩大教學時空,結合有效策略來培養。
一、挖渠引水,習作教學功夫在課外
葉圣陶先生曾說:“唯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學生把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越多,了解才越見深切。”很多學生之所以害怕習作,很大程度上是習作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只有置身于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找到寫作素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學生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感受真切,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活水”,這“活水”就來自生活。
1.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學生寫作的過程是一個由起步到逐漸提升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教師應鼓勵學生拓寬生活空間,從生活中獲取習作素材。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的社會閱歷,同樣能增長學生見識。學生只有多多地接觸社會,融入生活,筆下的文章才能有活生生的人,真實具體的事,也才會有真情實感的流露。
2.課外閱讀,讀寫結合
寫作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海量閱讀,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和思路。幾年來,我每天給學生布置半小時的課外閱讀作業,為了讓學生養成閱讀中批注和做筆記的習慣,可以讓其寫寫語句賞析、人物分析,不求字數,只求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詞匯量,并閱有所獲、閱有所創。正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3.情感交流,深化感受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指出習作一定要“求誠”。一是內容的真實,二是情感的真誠。這是源于學生內在的情感,是源于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經歷。引導學生把自身情感體驗滲透到習作中,習作自然一氣呵成。
例如,母親節那天放學前,我給五年級學生布置的習作是讓學生回家后動手為媽媽做些什么,并把母親當時的反應和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有位心思細膩的女生寫道:“我看到媽媽眼里閃著淚花,額頭的皺紋卻慢慢舒展開了……我雙手撫摸著媽媽那飽經滄桑的臉頰,再也經不住熱淚盈眶,我不再敢抬頭看媽媽的眼睛,眼淚止不住地滴下來……”
4.親近自然,開闊視野
美麗的大自然,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能陶冶性情。教師應鼓勵學生親近自然,為習作積累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描繪“家鄉”“校園”的習作時,我帶著學生到校園、郊外、田野、農村去觀察、感受景物寫作方法,讓學生以口語交際方式交流各自的發現和感受。學生筆下才有生機勃勃的草木和萬紫千紅的花兒,有對小鳥啾啾、蜜蜂嗡嗡、小河流水叮咚的聆聽,也有農民辛勤耕耘的贊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內容才會充實、感情真摯。
二、授生以漁,習作技巧強于課堂
我們都知道好的文章是練出來的,改出來的。在實際教學中,多練多改是孩子提高作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教給孩子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好孩子修改作文的能力,這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用不盡。
1.教予技巧,反復訓練
寫作雖然沒有死板的定式,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得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內容凌亂、結構松散、語句不通順、中心不集中等問題,應該歸咎于作文的規范化訓練不夠。對于語句要寫通順,我覺得平時應引導學生多開口朗讀好文章,從而培養語感。能不能把句子寫通順,能否覺察到自己語句中是否有語病,與學生語感的強弱有直接的關系。寫作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的,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只有多寫多練,做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在此基礎上還要指導學生怎樣審題、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及怎樣寫人記事等。在平時積累的寫作素材的基礎上,加入寫作技巧,學生所寫的文章也會大有進步。
2.精評細講,提高寫作
作文講評是學生習作進步的階梯。學生寫完作文后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所以教師在講評時應堅持“激勵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認識和創造性的思維,做到改“挑刺”為“插花”。教師應抱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閱讀學生的習作,對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的點滴進步給予積極評價,從他們的習作中找出閃光點,哪怕是幾個優美的詞語或句子,使學生在課堂里接受老師習作點評時少些心灰意冷,多一些躍躍欲試,充滿期待和自信,調動他們參與習作評價的積極性,使其寫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總之,習作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這需要教師辛勤努力和細致指導,把學生引出課堂,引向生活,給他們抒寫真情的自由和空間,讓習作成為他們表達生活和體驗生活的有機部分,讓小學習作教學“活”起來,才能助力學生走出“沒話寫”“沒法寫”的怪圈。
參考文獻:
[1]章莉.立足生活 放飛心靈: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12):103-104.
[2]蔣小琴.走進生活寫作文:淺談小學作文教學[J].學術評論,201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