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 要:應用技術大學應走“產學研一體、教學做合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可打造“廠校一體”環境讓自動化專業學生能更好的在實踐中學習,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南寧學院走應用技術大學道路采用“廠校一體”模式培養自動化專業人才可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廠校一體”;自動化專業
一、“一帶一路”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對廣西的定位,是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應用技術大學對外開放校企合作是必然的結果。
二、應用技術大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發揮作用,實現作為
南寧學院地處廣西首府南寧市,是南寧市政府的高等院校。而廣西處在西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連接著中國與東盟兩個廣闊市場,既是我國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東盟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海陸通道。南寧市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區位優勢、聯通優勢、平臺優勢、人文優勢日益凸顯,成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的前沿窗口。
應用技術大學是指把高校建設成以應用科技為特色和優勢,而非以科學研究或其他特長的大學。走“產學研一體、教學做合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它側重的是社會上的應用方面,技能的掌握。滿足市場建設中廣大企事業單位對第一線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現代高級管理人才的需要。
南寧學院在建設全國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目標中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廣西“一帶一路”發展中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應用技術大學重點培養的不是普通高校的學術型、研究型、學科型人才,而是在這些基礎上培養能夠適應企業生產與建設、管理與服務的工作一線創新型技術應用人才。應用技術型大學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應用技術實踐能力為主線來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與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三、以往廠校合作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
學?!扒靶:髲S”的辦學模式,雖然走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之路,學校現有的師資隊伍理論水平與研究水平很高,但缺乏企業一線老師傅的專業實踐與管控能力。培養模式基本是先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利用寒暑假或者最后一學期,整體遷移到合作的企業進行集中實訓,但這種前期教學都是在教室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在有限的實訓室里進行實踐操作,相比直接到企業現場進行教學的模式,培養質量差很多,多見于學生理論課學得不錯,但動手能力差,專業實踐能力不足。
四、應用技術大學建設
南寧學院在走應用技術大學道路時踐行“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的辦學理念,圍繞建設全國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的目標,學校確立了“創造卓越教育品質,促進城市繁榮與發展”的辦學使命,以“應用型、開放式、新體驗”為辦學理念,“自覺自強、厚德厚學”的校訓、“自強、責任、卓越、有用”的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價值指引。學校堅持探索“產教融合、開放合作”的辦學模式,面向以南寧市為核心的北部灣城市群,培養具備“做人有品格、就業有本領、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建設成為卓越的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將秉承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堅持質量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堅持開放式合作辦學的發展模式,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創建特色鮮明的全國一流應用技術大學。調動企業資源,把一線人員請進課堂,給學生授課,實現理實結合,人才共育。
五、應用技術大學自動化專業“廠校一體”培養模式
(一)自動化專業定位。自動化專業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結合、機械與電子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制造與運行相結合,是集控制與科學、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機械工程等控制類、機電類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專業。它具有"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并重,軟(件)硬(件)兼施"鮮明的特點,是理、工、文、管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工科專業。
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備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和網絡技術等較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并能在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過程控制、運動控制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設計與運行、科技開發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寬口徑高級工程型人才。
(二)“廠校一體”培養模式?!皬S校一體”模式是校企合作中的新應用,不再是某個學期或者短暫的寒暑假讓一個老師組織學生去到校外的企業單位進行集中實踐,而是以校內實訓基地為平臺,建立“校中廠”,把企業生產直接引進學校,將教學和企業生產緊密結合,以項目或者實際制造來培養學生的實專業踐技能,并可提高就業競爭力。
建成“校中廠”形式的校企合作與工學學科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讓學校和企業深度融合,共享生產設備、技術人員、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等資源,實現校企互利雙贏和共同發展。
依托“校中廠”的校企合作建設平臺,由學院牽頭聯合多方力量定期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研討,探討社會需求同人才培養的關系,培養目標與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聯系。推進校企對接,共同完成生產和教學任務,共同承擔不同產品的設計與制造項目任務,構建真正意義的“校中廠”,將課堂教室和生產車間融為一體,教室就是車間,車間也是課堂,搭建“理實一體”實踐教學體系。
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讓學生直接參加企業委托的工業項目或科研項目,把教室課堂教學移到生產一線,不僅可讓學生更直觀了解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感受工作氛圍,用眼睛看到、用手真正觸摸到實實在在的設備等。而進行教學的老師不僅僅是學校的理論課教師,還有具備豐富實踐經驗與能力的企業老師共同進行指導,彌補了理論課的空洞與實踐課的理論根基薄弱。在校師生與企業師傅一起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參與到生產的各個環節。構建“廠校一體化”模式對自動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進行可行性調整,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創新。引入工廠進校來實施教學,可為師資隊伍、課程建設、教材、課程實踐、課程設計等提供直觀的、可視的、現實的良好條件。校內教學可形成“五合一”特色:即“師生即企業員工,課堂教學即生產現場,教學內容即生產任務,職業能力及崗位要求,教學評價即生產任務質量”。
(三)畢業設計實做化。依托“廠校一體”模式的培養策略,可實施真題真做形式的畢業設計,真做產品來實施真題真做的畢業設計,可讓企業、學校、學生三方都得到實惠與共贏,不僅提高了畢業設計的真實性、含金量、可操作性等,也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實踐能力,更真實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更直觀的反應教學效果。
(四)“教學賽”一體培育現代工程師及管理者。積極發揮“廠校一體化”教學平臺優勢,可舉辦校企合作交流會和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交流與研討會議,引導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正確方向發展;進行專本銜接教育融合,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自動化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此外,自動化專業還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廠校一體”模式,充分發揮現有師資力量、培訓學習基地、實訓基地場所和職業技能鑒定站的作用,可面向廣西及周邊地區、企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技術服務等,將應用技術大學辦學優勢與建設地方經濟緊密相結,立足廣西,促進“一帶一路”服務,輻射東盟國家,推動自動化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連奎.“廠校一體”培養模式的創立[J].機械職業教育,2012(5).
[2]何靜.“校企合一”工學結合模式探析——福建船政學堂“廠校一體”辦學體制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8(2).
[3]姜萍,田華,張欣.地方大學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
[4]楊可夫.淺談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7(1).
[5]張世昂,朱立學,黃鍵裕.應用型自動化專業實驗教學方法改革[J].農業工程,2018(3).
[6]史艷霞,湯曉華.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國際化培養定位及途徑研究——以自動化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8(3).
注釋:
[1]小康,劉建華.廣西壯族自治區:鼓勵優勢產業“走出去”[J].2017.
[2]歌海,邱玉紅.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廣西特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研究歌海[J].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