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麗
摘 要:深化新課改,提高英語課堂的實效性,是所有高中英語教師迫在眉睫所應思考的問題。本文著眼于課堂教學,初步探討了課堂生命力的重要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有效的教學理念,提出了一些具體、新穎、切合實際的途徑與方法,更大程度上提高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有關教學的定義,是隨著社會意識的發展而變化的。教學,由早期的學習、教授、教學生學發展到今天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融合的過程。從教學概念的變化不難看出,新課改下,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習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而不再僅僅依靠教師一個人的行為來完成教學。這表明教師已從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演變為新時代下的新型教師,即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指明學生學后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采用易于學生理解方式給予幫助的引導者。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先學后教,以教促學[1]。
英語教學質量是否能夠提高,取決于多種因素與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課堂教學[1]。沒有課堂教學,學科學習就失去了主要的“陣地”和“空間”[2];然而,如果課堂教學,只是成就了教師的滿堂灌,并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配合,那就談不上新課程改革,自然不能實現新英語課程標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一、有效教學取決于有效教師
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否大膽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學,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對于課堂活動的安排與設計。
在布置任務時,有效的教師應該避免提出一些general questions(籠統性問題)。例如: Are you clear? (你們清楚嗎?)這樣的提問,學生大多會以Yes進行回答,似乎他們都懂得了老師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要求。然而,我們常常發現,當我們需要檢測學生問題的答案時,大部分學生都無法給予回答。“Yes”,其實只是學生的條件反射性回答。大多數學生根本不知道接下來老師要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過于籠統的提問,無疑給有效課堂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二、融洽師生感情,做“貼心”的教師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關系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也是極其重要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良好師生關系上。如何實現師生關系的融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三會”:除了以上提到的會提問外,教師還應會傾聽、會等待。一個有效問題的提出,學生必然需要時間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此時,教師必須學會等待,懂得啟發。學生回答問題時,給予鼓勵與肯定。同時,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分層次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消除課堂中的不安因素。
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開發、保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學生正是活潑、好動、喜歡變換的一個群體,再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每天僅僅是單調的重復,學生對其興趣也會慢慢減退。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必須具有獨創性。”[3]課堂如舞臺,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語言魅力及獨特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充滿激情的、妙趣橫生的學習情境,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提高英語課堂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四、因材施教增強學生自信心,調動其成就感
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其“主人翁”精神。首先,教師必須有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深入淺出的講解教材。能夠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是貢獻;反之,把簡單的問題弄復雜了,這無疑是犯罪。其次,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給予不同的定位,從而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情景、問題,因材施教,賦予課堂真正的生命力與活力。
五、有效的教學設計成就有效的教學課堂
課改下,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該以目標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意義為基礎,應用為目標。[4]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意每一個小目標的設計都是服務于本堂課程的總目標的。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實效性,教學設計應該充分體現生活性、情境性、問題性和情感性。
總之,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充滿了挑戰與機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隨時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反思、總結。千萬不能“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新課改下的教學,關注的是:是否用心教書,而非教了多少年的書。時刻記住這個公式:Teaching(教學) + Reflection(反思)= Growing(教學的成長)。
教學即是藝術[5]。老師們,讓我們永遠記住: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learn.(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學會了。)
參考文獻:
[1]何安平.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3]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01.
[4]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5]王立非.現代外語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