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萍
摘 要:“設計”模塊的教學應該更多從現代性、時尚感、創新性等方面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對策、提出創新方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營造獨立思考前勇于探新的環境,其課程教育價值可以從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入手,培養學生的功能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
關鍵詞:創意想象;創意培養;注重啟發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活動。在美術設計模塊中,兒童容易被常規的生活經驗畫一個保護圈,如果教學中不做充分的引導,學生不容易踏出這個安全的保護圈。當然設計需要實用性,設計也需要是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理念需要前瞻性。簡單地說:設計是對想象的能力的培養,對創新意識的啟發。
一、“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的“設計”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與交流信息,改善環境與生活,逐步形成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小學“設計·應用”模塊中,應注重設計中創新精神的啟發和培養。
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的創意培養
設計意識是以新的視角看待、解決問題,在大腦中重新構建外界的客觀事物。當然在小學美術設計模塊中,重點培養學生不受常規的已有的經驗的限制的方式,通過恰當的設計能力的培養,加強動手能力,培養思維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重構知識的能力。
藝術大多始于模仿和借鑒,小學美術設計模塊的設計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
設計應用教學中,一定要釋放學生,讓學生離開原有的觀念,帶著問題思考吸收范作及其他作品的優秀之處,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邊欣賞邊交流,邊交流邊欣賞,最好總結出自己認為最好的、最有創意的設計作品。
(一)循著科幻,天馬行空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特點:在故事中充滿了科幻,充滿了智趣的想象。受到凡爾納科幻小說啟發的人都樂于稱道他,潛水艇的發明者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想象是設計的天空。楊振寧1995年底在成都為《科幻世界》題詞:“幻想與夢想不同。”他解釋說:“幻想、夢想,常常被人當作胡思亂想,不值一談。其實,幻想與夢想不同。夢是無序的,無意識的,相當復雜;而幻想是有序的,有意識的思想活動。如果幻想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便更上一個臺階,成為科幻了。”
科幻,常常是創造發明的先導。
1.內容可以天馬行空
在上《椅子的設計》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科幻影片中的多功能、現代化的座椅的視頻,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知道還可以如此天馬行空地設計椅子,就不會讓他們形成思維定式,設計出千篇一律的椅子,學生本來想象力就豐富,筆者在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之后,他們就充分活躍思維,設計出潛水座椅、騰空座椅、太陽能座椅、膠囊座椅等作品。
2.畫面可以浮想聯翩
教師可以通過浙美版三年級上冊《圖形聯想》一課對學生進行浮想聯翩的啟發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小學生是善于想象、長于聯想的。給孩子一個浮想聯翩的平臺,他會給你一個驚喜。給孩子一排豎線:20分鐘后,他給你一個長胡須的人,給你一把梳子,他還能給你一碗面條,給你一把牙刷……
設計的畫面可以浮想聯翩,可以無拘無束。
(二)循著神話,奇思妙想
古代神話故事中有著眾多的想象空間、想象內容,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雖然愚公移山是神話故事,但是挖山填海真實地在沿海地區實現了,變成了深海碼頭。
1.構造可以異想天開
在《漂亮的小鐘表》一課中,我通過“鐘表展銷會”的形式進行情境導入,再通過多媒體展示世界先進的鐘表,也為學生了解鐘表的文化提供一些資料。有個學生就說鐘表都是個人物品,他想私人訂制一個給奶奶,用語音提示:飯后吃降壓藥,或者是提醒一些容易忘記,但是又必須做的事。“這樣的鐘表,在15年前簡直就是個神話,是多么有創意的鐘表啊,也許明天這樣的手表就會上市。”我跟孩子說。
通過課堂的引導,能夠給學生提供很大的創造空間,每個孩子都異想天開,這不是錯誤,這是設計中的創新意識。
2.功能可以奇思妙想
當學生設計的功能是稀奇古怪的,也許是目前而言不現實的的,當孩子們不理解和嘲笑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
在多年前的浙江美術教育出版社的美術設計模塊中的《站臺設計》中,有個孩子說:“我在等車站臺的邊上有自動取出的飲料,在等車的時候若是口渴的話就可以喝。”結果全班同學聽完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可是在今天這個完全使用了。當孩子有超前的功能想象,請別嘲笑,一切皆有可能。這樣學生才不會被世俗的目光束縛,才會有設計的光芒。
在設計模塊中,想象和創造是相輔相成的,恰當的教學可以改變時空形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將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轉化為審美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平.視野與邊界·藝術設計研究文集[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4.
[2]尹少淳.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