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芳
摘 要: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準確把握學校發展定位,合理規劃,確立發展理念和實踐策略。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公平,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是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學校課程、師資隊伍和辦學品牌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形成以人為本、科學規范、善治共治、協調推進的治理體系,是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學校治理;優質公平;學生發展
“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種新型的學校管理理念與實踐方式。從“學校管理”到“學校治理”不僅是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的轉換,也不僅是學校管理權限和職能的重新分配,其所蘊含的是學校自身變革與主動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是要求從學校發展定位的系統思考、發展策略的科學設計和辦學資源的系統整合來協調推進。學生是學校教育變革的必然指向,學生立場是現代學校治理的基本立場。為此,我校從校情出發,通過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踐行“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辦學價值取向。
一、準確定位、合理規劃是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
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學校注重自我診斷和反思、自我設計和完善,這就需要對學校發展現實問題的系統思考和學校發展定位的準確把握。
1.梳理發展優勢和問題瓶頸
發揮優勢,發現阻礙學校發展的問題和瓶頸是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校以“提升有利于每一個學生和諧發展的綜合‘校力”為目標,厘清了學校的辦學思路和整體發展路徑,并從多方面入手,提升綜合“校力”。例如,通過完善學校發展規劃,提升學校發展的驅動力;明晰學校辦學核心價值,提升學校發展的向心力;加強“關愛”教育,提高學校發展的思想力;推進“E校園”項目研究,提升學校發展的創新力;優化英語特色課程,提升學校發展的競爭力;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提升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重視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發展的持續力;完善學校管理,提升學校發展的保障力。綜合“校力”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聲譽,為學校的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我們依然存在以下問題: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對實現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緊密性不強;優秀師資對實現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輻射度不足;學校品牌和特色項目的建設對實現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影響力不夠等。
2.完善學校發展理念
基于對現代教育的理解和學校自身的文化積淀,我們初步形成了“關愛·合作,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
“關愛·合作”是一種對人的充分尊重、信任以及利他即利己而形成的凝聚力。關愛是生活的基礎,合作是成長的階梯,二者統一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中。它要求每一位教師“尊愛自我、關愛學生、敬業奉獻”,把師生關系看作是一種“教學相長”的合作關系。我校通過創設“實踐、體驗、感悟”的平臺,讓學生在“尊重平等、互助關愛、協作共生”的氛圍中,豐富“關愛自我、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的情感體驗,并內化為愛的行為。我校努力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促進師生在“關愛、合作”的文化氛圍中實現優質、和諧的發展。“關愛、合作”根基于校情是前提,“和諧發展”是辦學追求,最終實現師生生命質量的提升。
3.確立發展定位和策略
我校自20世紀80年代確立了中心校的地位,其間積淀的優良辦學傳統、優美物質環境和優秀師資隊伍為學校的優質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了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學生,學校堅持“問題導向、育人為本、聚焦內涵、創新發展,統籌協調”的原則,確立了學校發展的三大策略。(1)突出人文引領,謀求學校發展的人文化。學校弘揚關愛合作的辦學理念與價值認同,營造關愛合作的文化氛圍,讓學校各領域充滿人文意蘊,增強學校發展的軟實力。(2)以技術謀求學校發展的信息化。學校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勢,促進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內涵發展。(3)突出質量追求,謀求學校的優質發展。按照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的標準,學校在提升學校綜合“校力”的基礎上,聚焦學校核心競爭力、教師核心能力和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努力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讓學校成為學生喜愛、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優質品牌學校。
二、科學設計、優化重點是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優化重點,讓學校在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學校工作的整體提升,是我校踐行“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關鍵。基于我校實際,學校課程、師資隊伍和辦學品牌成為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點。
1.課程建設,錨定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向心力
為了讓優質課程惠及每個學生,我校聚焦育人目標,構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課程發展框架。“一”是將課程價值作為貫穿學校課程建設的主線,我校堅持“育人為本”,遵循“適宜發展”的課程理念,通過課程開發、實施和評價,讓每個學生知識適宜增長、素養適宜提升、潛能適宜開發。“二”是發揮教與學的能動性,踐行教與學的共育共生。“三”是對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類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進行分類指導,使之成為實現育人目標的載體。“四”是構建以“四個關愛”(關愛自我、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為主題的德育校本課程框架,使之成為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支撐。“五”是以“五大關鍵事件”(一年級的入學入團、二年級的入隊、三年級的十歲生日、四年級的心靈洗禮、五年級的畢業典禮)為抓手,切實關注學生快樂、健康成長。“六”是創建以“六大板塊”(快樂動態、快樂成長、快樂活動、快樂學習、快樂心聲、收獲快樂)為基本內容,集記錄、展示、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163學生成長‘E檔”,推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創新。
2.隊伍建設,增強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輻射力
學校聚焦教師核心素養,圍繞打造“學科品牌教師群、年級骨干教師鏈、整體優化教師面”的目標,以“三名”(名教師、名團隊、名學科)工程建設為載體,從“能勤奮教書育人,能規范教書育人,能智慧教書育人”三個維度,漸進發展教師的育德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實踐中,我們選準結合點,打造連心鏈,提升團隊向心力,推進“師徒結對、伙伴合作、名師工作室”為主要形式的“三級連心鏈”建設。同時,我們找準著力點,打造人才鏈,推進“學科管理骨干、學科研究骨干、骨干后備人選”為主要對象的“三級人才鏈”建設。此外,我們瞄準突破點,優化生態鏈,推進“影子式、負載式、導師式”為主要形式的“生態鏈”建設,促進骨干教師人才的“裂變”和青年(干部)后備人才的“聚變”,實現學校骨干教師的持續發展。
3.品牌建設,提升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影響力
我校以“E”校園建設為抓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通過構建e空間、發展e社團、研究e課堂等,增強學校辦學品牌和特色項目的影響力。
e空間展現了學校讓科技引領夢想,用信息技術(Electronics)支撐學校發展的工作構想。在實踐中,我們通過架“橋”鋪“路”,優化“信息化”校園環境;通過推“波”助“瀾”,課題支撐項目發展;通過開“渠”引“水”,優化現代化師資隊伍;借助乘“風”破“浪”,培育“IT”小能人。此外,我們利用多個信息技術相關立項課題,引導教師們從“數字導學、數字導行、數字導研、數字導煉、數字導評”五個維度,用信息技術支撐起學生的全面發展。
e課堂是學校開發的優質英語(English)學科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e課程。學校借助英語優質學科,帶動其他學科的優質發展。e課堂有三大特點:著眼課程知識體系,橫向、縱向串聯,結構化推進;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把握學生認知重點和難點,情景化演繹;多方位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團隊型發展。學校的教研聚焦合作學習,探索因材施教的最優化,努力讓個性化學習綻放在數字課堂。
e社團則突破時空,借助各種學生娛樂(Entertainment)社團活動,從科技、藝術、體育三方面建設拓展課程,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例如,我們以創客+創新系列項目開發為抓手,從“巧手創趣”“奇思創意”“太空創想”“智創未來”四個領域提高學生的科技與創新素養。為了培養未來e智星,學校與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上海市科協基金會等八家單位聯手開展和實施e智星培養計劃。
e空間、e社團和e課堂的建設和發展,提升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影響力,實現學校所追求的優質公平。
三、優化整合、統籌協調是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保障
學校治理現代化,要求學校形成以人為本、科學規范、善治共治、協調推進的治理體系,實現從外控到內控、從被動到主動、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從物質建設到文化引領的轉變。
1.重心下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
我校將“管理有格、管理有序、管理有方、管理有效”作為現代學校治理的基本保證,努力營造科學性和人文性協調發展的管理文化。“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全體教職員工的執行力。為此,我們從四個方面入手將管理重心下移:一是構建學校執行體系,保障學校組織的健康運作。二是實現分工、協作的流程有效運轉,以責任保障各項工作的有序運作。三是堅持學校管理的人本性。通過多種方式使教師個人發展和學校實現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目標相統一,產生新的內驅力和推動力,進而成為自覺行為,形成以“追求卓越”為精神支柱的學校執行文化。四是建立監督與評估體系。學校內部的檢查、評比與學校外部的監督、評估相結合,及時解決實施過程的矛盾和問題,及時調整實現目標的行為。
2.整合資源,形成多元參與的共治格局
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傳統學校管理方式的超越,其突出特征是多元參與的共治體系。首先,我們充分發揮家長管理委員會、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功能,拓展學校與家長的交流、合作渠道,依托并整合社區資源,形成學校、家長與社區的“三位一體”良性共營機制,增強“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為目標的凝聚力。其次,我們利用集團化辦學資源,借助教育學院的優質資源,定期調查、了解需求,以改進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增強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學生的適切性。此外我們努力開拓辦學資源,包括長三角優質教育資源,與英國及澳大利亞學校、國內學校的結對發展優勢,通過互動合作,多維共營,努力“站上市舞臺,唱響國際歌”,讓優質教育更好地惠及每個學生。
3.文化凝聚,提升師生自主治理能力
學校通過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文化,聚焦育人目標,使每一位學生得到理解、尊重和關愛,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關愛、合作”成為師生共同的心靈呼喚和自覺的行為追求,優秀的校園文化引領師生和諧發展。“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師生關系的構建,將教師和學生看作是知識獲取道路上的同路人,以構建師生互為主體的發展環境。此外,學校著力構建“合作分享”的家校關系,贏得家長信賴和支持。教師以追求卓越的精神,贏得了家長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張明,石軍.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特征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5(11).
[2]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3]莊西真.論學校的治理[J].當代教育科學,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