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常說“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智慧就常常蘊藏在對教學細節的思考和教學靈感的捕捉上。從對課文的理解出發,從細節中發現智慧之美。
關鍵詞:細節;智慧;教學
記得教學《二泉映月》一課,對于何時播放《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我大費了腦筋。本來我想導入時播放,可是琢磨半天又感覺效果不大,因為學生對文中人物的經歷并不理解,那么對這首樂曲就不會有太深的感受。況且學生對民族音樂接觸也不多,這時播放音樂能有多大效果呢?如果僅僅是為了導入,那就沒有多大意義,白白浪費時間了。
后來又想可以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描寫樂曲的意境和旋律的時候播放,這樣就可以音樂和文本對應著來學習,可是我們學的是語文,不是音樂欣賞課,它對語言的感悟,對文本的理解都不是太有效。所以也感覺不是很好。
隨著對文本的進一步解讀,教學設計也越來越成熟,終于我決定在第五自然段的開始,在閱讀《二泉映月》的意境和旋律的文字之前播放,于是課堂出現了這樣的情景:
圍繞“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學生對阿炳的賣藝生活展開了想象,在想象中他們走進了舊時代的一位老藝人的生活,更走進了他的心靈,他們對阿炳充滿了同情和崇敬。此時再引領學生反復朗讀“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文字的浸潤,場景的感染,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濃濃的情感已在心底醞釀。此時正需要有個介質讓學生的情感發酵、升騰、彌漫和噴發。于是我說:“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是啊,一個盲人的心聲又有幾人去聽呢?讓我們來聽,讓我們懷著崇敬之心去傾聽。”音樂響起……
教室里非常安靜,學生的表情專注而凝重。音樂結束,我問學生:“你有什么感受?”
已淚眼蒙眬的張××說:“我的心里堵得難受,我仿佛聽到了阿炳的哭訴。”
劉××:“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背影。”
“我感受到了阿炳傷心難過,也感受到了他的激憤與吶喊。”
……
此時“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隨著淙淙的流水聲,隨著哀婉纏綿的音樂在孩子們心中幻化成濃濃的情愫,浸潤在學生的心中,流淌在學生中間,他們的心弦被深深地撥動了。
能被感動的心是柔軟的,被感動的心是高貴的,能被感動的心是不會做出丑陋的事的。而感動這顆心的又何嘗沒有音樂的適時插入的功勞呢?語文教學中音樂的插入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細節,而正因為對這個小細節的思考與琢磨,才讓它成了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起到了催化學生的情感,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對細節的處理彰顯了一個師者的智慧,那么對課堂教學靈感的捕捉也是這智慧中的一朵可愛的花。
《變色龍》一課重點寫了變色龍“外形”“捕食”“變色”三個特點。在教學“外形”這一特點時,我先讓學生標畫出作者抓住變色龍的哪些部位來觀察的,學生標畫后站起來回答,我把學生的答案板書出來。而剛寫了一個“頭”字,我忽然感覺好像學生的回答就是為了讓我方便板書似的,那么我的板書又為了什么?我何不利用板書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和寫作的方法呢!于是當學生說出“嘴”“眼”時,我故作迷惑地問:“我該把‘嘴‘眼板書在什么地方呢?是在‘頭字的下面,還是右邊好呢?”學生爭論起來,有的說在下面,有的說在右邊。但通過討論很快理清了這幾個部位之間的從屬關系,統一了意見,放在了右邊。下面的“身軀”“背”“腹”“尾巴”也在學生的指揮下,順利板書出來。在師生共同合作下,一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板書出現了。
通過板書,學生了解了作者觀察和描寫的順序,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觀察和描寫的方法。可以說不著痕跡地讓學生既學習了文章寫了什么,又明白了怎樣寫。同時讓板書不再是教師的特權,而成了師生互動的平臺,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而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一環。這個細節的處理,正是靈機一動的精彩。
細節雖然只是碧波中的一朵浪花,森林中的一片綠葉,但細微之處見精神,細節之中顯智慧。它拒絕膚淺的作秀,浮華的應景。它扎根于實踐的沃土,升發于對“人”的關注,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日積月累積淀起來的人生智慧。
參考文獻:
[1]陳瑜姝.品賞細節 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2):25-26.
[2]丁國林.例談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細節的優化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1):20-22.
作者簡介:李賦凌(1965.12—),女,漢,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小教高級職稱,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