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摘 要: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有效的提問都意味著引導學生完成一次思考和提高的過程,所設計問題的質量是這一過程的高質量完成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在設計這些問題時應注意有針對性,設置問題的坡度、靈活性和趣味性。做到問題精當、難易適度、思維含量高、切入點準確。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設計;方法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在《知識的增長》一文中提到:“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能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師的課堂提問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在課堂中的每一個有效的問題設計,都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一次訓練和提高,向著更深更廣發展。但并不意味課堂提問設計得越多越難越好,提問泛濫成災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設計課堂提問應運用以下四法:
一、設計有效提問要“定向”
所謂“定向”,就是要有指向性。課堂中只設計有“預謀”的提問,將這些有“預謀”的提問變成整個課堂的“吸鐵石”,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思維,在一個接一個的有效提問中完成學生思維的“接力賽”,直至教學目標達成。因此,教師應對每一個提問都要作精心準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下大力氣鉆研教材和新課程標準,挖掘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設計出有指向性的提問才行。有指向性的提問設計必然會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事半功倍。
如在《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導入部分,將“CCTV”的臺標出示在屏幕上,并問:“認識嗎?”當學生說認識后,緊接著問學生:“你猜猜為什么用這幾個字母表示?有什么好處呢?”這個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都希望表達自己的觀點,當有學生回答出是英語單詞的首個字母縮寫時,師適時指出用適當的字母表示顯得更簡潔明了,順勢引入例題,學習此時更成為一種需要。
二、設計有效提問要“分層”
這個“分層”是指提問要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分層次精心設計。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課堂提問太簡單,完全與學生已有知識重合,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正確回答,就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問題太難,完全超出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甚至新舊知識之間無任何聯系時,則會讓學生喪失信心。這種提問不僅無法保持學生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毫無價值。讓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杜絕思維的“卡殼”和課堂的“冷場”。
例如:在教《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先出示一個圓,提問:圓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說出S=πr2,繼續提問:你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嗎?學生說出把圓沿直徑平均分成若干份,插拼成近似的長方形,然后根據近似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來的。我隨及提問:圓柱的體積該如何計算呢?學生有了之前的轉換經驗,加上課前有預習,很快明白圓柱體也得進行轉換,然后用已經學會的知識來解決。這時我再提問:求圓柱的體積,你會轉換成哪種我們已經學過的形體?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再提問:怎么轉換?學生有了圓的切割轉換思想,給出建議,我立即利用圓柱體積教具慢動作重復好幾遍分割拼接過程。原來圓柱的體積公式利用切割拼接后的近似長方體體積推導出來的。這樣分層次的提問,使得整個探討過程水到渠成。
三、設計有效提問要“靈活”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時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問題提出來,很多學生受前面經驗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勢,不能靈活運用。原因無非是我們教師長期掌握著學生思維的路線,做規定動作,不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調整和創新。長此以往就會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力。要想改變,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靈活,并善于引導學生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往往會“柳暗花明”。
四、設計有效提問要“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小學生產生求知欲的不竭動力源泉。興趣盎然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會傾注更多的關注,這樣便更有利于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鋪一條寬闊平坦的“高速路”。
如《圓的認識》一課,臨近結束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車輪為什么必須是圓的?難道就不能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狀?學生哄堂大笑,還嘀咕著:自古到今除了圓形,沒見過其他形狀,但隨即都進入認真思考的狀態。此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一場特殊的賽車場景,再次引來一片笑聲,比賽還沒結束,學生就已經猜到了結果。因為這個有趣的提問,學生的思維立刻被調動起來,對圓的特性的認知又會上一個臺階。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因為要面向的群體是一個個鮮活、多樣的小學生,故教學活動也必然有其獨特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全面地吃透教材、了解學生,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提問,從而引導學生積極開動思維的列車,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提升學習能力,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高質量的提問,會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思維的焰火綻放得更加五彩繽紛、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3.
[2]蔣華.改善課堂提問的策略[J].小學數學教學,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