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法治意識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是新課改對教師實際教學的要求。
新課改后,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法治內容:從古希臘民主政治、羅馬法到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和當代西方國家加強法治的內容;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新中國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設和文革破壞,以及文革后的法治重建和完善等等,對古今中外法治內容和法治思想做了較為系統的梳理。這為高中歷史教學展開法治意識培養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歷史學科的教育內涵和落實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
在教學實際中,法治意識培養的落實往往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法治意識培養;二是刻意表現出對法治意識的培養,但是由于方法不恰當,反而使課堂陷入“誤區”。通過對本校高中生的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法治意識,維權意識等都相對較弱。因此通過課堂案例研究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引起歷史教師對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視,也為歷史課堂德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和經驗。
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屬于德育的重要內容,德育最大的特點在于“潤物細無聲”和長期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既要制定合適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又要以學生為主體,避免灌輸式的學習,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生成德育內容。我發現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有四種教學方法最為有效。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時間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例如:
《羅馬法》一課,在體驗羅馬法的演變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楚的理解習慣法、成文法、萬民法的區別與聯系,我引用了一個案例,并請學生根據不同法律,進行不同的司法宣判,說出理由:“羅莫洛是公元前6世紀的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大家想一想,法官會怎么判呢?”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很明顯的提高,課堂討論激烈,并不時的翻看課本對羅馬法演變歷程的描述,為自己提供理論依據。
《啟蒙運動》一課,我采用歷史上真實的“神圣辯論案”,設計了一個專制下臣民的悲慘經歷:“讓·卡拉斯,是一位頗富聲譽的法國商人。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但作為唯一要交稅的第三等級,他要交很重的賦稅;他是個虔誠的新教徒,信仰胡格諾教派,但正因為如此,他學習法律、信仰新教的兒子安東尼卻因得不到天主教的認可而不能當律師。1761年10月13日晚,卡拉斯在家宴請一位客人時,郁郁寡歡的安東尼吊死在自家門框上。正當全家人因為安東尼的自殺而傷心的時候,圍觀人群中有個人喊道:“是卡拉斯一家人殺害了安東尼,因為安東尼要改信天主教!”案件最后落在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法官的手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卡拉斯被宣判有罪。1762年,卡拉斯遭受車裂酷刑,尸體被火焚燒。”從這一真實的案例出發,讓學生來分析這一悲劇產生的原因,從而理解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的時代背景,理解專制主義下人權毫無保障的黑暗。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德育的生成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案例以具體的事實讓歷史更加真實、形象,在對案例的分析中,無聲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神”入歷史,感悟歷史。
在歷史情境的創設中,多媒體的使用是最為直觀、最為形象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古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中,通過播放《世界歷史——古希臘的文明》片段,讓學生置身于古希臘,感受古希臘民主政治高峰時期的政治生活場景,更加深刻體會古希臘民主政治帶給我們今天的寶貴政治遺產以及積極參政,為國家服務的公民意識;《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一課播放紀錄片《文化大革命》,真實體驗那一段民主、法治遭到破壞的歷史,感悟法治對于國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3角色體驗法
角色體驗屬于情境教學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從而達到情感方面的升華。
在學習《古希臘民主政治》一課,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貴族、工商業者、農民、貧民,以史料為依托,感受不同時期他們的利益訴求及公民意識的變化(權利、義務、對城邦的責任感)。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女王、首相、議會長、內閣大臣,通過研究各自的職能與其他部門的關系體會分權與權力制約的意識。
4比較法
歷史教學中的比較法是指教師有意識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歷史上各種人物、時間、典章的是非、善惡、利弊、得失進行比較,讓學生區別異同,達到開闊視野、培養歷史思考、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從我們現在在用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來看,“貫通古今、中外關聯”是其主要原則。因此在教學中對中外法治進行對比研究可以讓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中外法治歷史的特點。在進入高三復習后,我設計了《中外法制(治)比較》的歷史專題復習,通過中西法治歷史的對比,理解中西法治的特點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不僅使學生對中外法治歷史有了橫向和縱向了解,也使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治”和西方歷史中的“法治”有了更深感悟,從而深刻理解我國今天“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