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龍
一天,聽一位老師上都德的《最后一課》,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階段:整體感悟。介紹小說的特點及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畫出生字詞,正音釋詞。初步把握文意,疏理脈絡。
第二階段:品讀課文。默讀,分小組討論,讓學生提出問題,默讀完畢,學生開始討論,并有人不斷舉手。
有學生問:“為什么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課,要穿上節日盛裝呢?”學生有以下幾種說法:
1.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從而明白最后一課的特殊意義。
2.因為上完這節課他就要離開了,他很珍惜留戀這最后一節課。
3.表達了他對祖國及祖國語言的無比熱愛。
老師先肯定了大家的意見,而后說出了自己的理解。“為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學生們立即按老師所說的動手做筆記。
第二個問題: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句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學生的回答也十分活躍,大致有這樣兩個答案:
1.羨慕鴿子的自由自在,不用強迫學習令人討厭的德語。
2.借鴿子來表現自己對法語的熱愛和對德語的憎惡。
老師總結說:“用羨慕鴿子不可能講德語,表示對侵略者的憤慨與諷刺。”學生聽了也是埋頭就記。
第三個問題:“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字“法蘭西萬歲”寫完之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這句話表現了什么?學生們討論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見:前一句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后一句則表現了他對最后一課的留戀和對祖國淪陷的痛苦。老師也是對大家充分肯定,但又總結道“這段話一方面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這是參考書上的標準答案,學生又埋頭而記。
……
這節課引發了我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該更重‘結論,還是更重‘過程呢?”從表面看來,這節課確實有對“過程”的重視,課堂上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從老師總結評價的方式上看,這仍然不是一種“平等”對話的教學,老師把自己判斷正確的或參考書上的答案,作為學生問題的終極標準,而學生的思考與感受卻被忽視,顯然是把“重結論”放在了教學的首位。要改革語文課堂,就必須摒棄這種“更重視結論”的行為,做到“重結論,更重過程。”
一、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新課程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要求人們用動態生成的觀點去看待語文學習,語文學習既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老師應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建構起自己的語文“圖式”,改變語文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理解絕對統一的“集體失語”現象。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讀者(學生)與作者(課文)的交流。每個學生因為知識背景,個性等的不同,對文體的理解也會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去限死,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更富有個性。相反,教師的答案,更多的是共性的東西。閱讀教學的目標應該是:“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不是教師歸納總結記在學生筆記本上的條條結論,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也決不會在一條條結論中提高。
二、課堂教學的不可預測性是它的重要性之一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應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徹底放開學生的手腳,激活他們的思維,釋放他們的個性。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以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如果我們每節課只是試圖按照教學參考書,將學生導向結論,學生除了回答然后等待老師結論以外,只有“埋頭就記”,這樣的語文課有何活力可言,這樣的教學又何談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
三、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目中有人”的教育
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學中要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和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他們不是被老師牽著鼻子,眼睛跟著教材轉的木偶。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引導學生向所謂的標準答案靠攏,那與演木偶戲又有何區別。要重視人的發展,就應關注過程方法,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想像、質疑和創新等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此外,還應重視學生學習中的情感生活和體驗,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
四、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材觀:“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材本身只不過是一個文本,借用這個文本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品味、感悟與運用,并在此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他們的性情。每個文本的意義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與之對話而獲得的。在語文學習中,用哪個文本是十分偶然的,沒有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學生對語言符號的感知、分析、評價、運用的過程遠比獲得文本內容要旨的意義大得多。教學中又豈可以“本”為本,把教材當成“圣經”來解讀。再說,教材的意義本身就存在多樣化的解讀,又何必要強求一致呢?《語文課程標準》中說:“教師應能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最后,教與學的生命也在于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哥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生命之樹為什么“常青”,因為它是不斷發展更新的,教學也是如此。“結論”總是固定的,一時的。只有把這個“結論”當作下一個“結論”的起點,它才有生命,才有意義。而這種不斷證實,不斷超越,正是“過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