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蘭
摘 要:在學生養成教育中,采取暗示的方法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可以采取淡化言行、轉移興趣、激勵機制、以靜制動等暗示方法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暗示;效應
“暗示”一詞在《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闡述“暗示的影響”時指出:關于良好的舉動習慣風俗等,我們都可以利用暗示來養成。
在班級學生的養成教育中,我主要運用以下方法。
一、淡化言行
“淡化言行”指老師對學生的某種不良言行表示不感興趣,運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引起學生的思悟,從中獲得啟示。它包括面部表情、說話態度、語言輕重和手勢運用等把信息輸送給學生。
我班分來一名新生叫邱思,這孩子上課特別忙:一會兒要掃地,一會兒要吃零食,不時還要弄出點“人工地震”——掉東西,要么搶周圍同學的學具,要么拿出鉛筆在削啊刨啊,直把一支長長的鉛筆弄到不能再短為止,然后就把筆屑撒向同學,接著就會傳來同學氣憤的指責聲和哭訴聲。好啦,教學活動是不能繼續進行了,師生一齊來“討伐”他吧。他呢,則眨著一對無辜的大眼睛。
剛入學時為了訓練學生們的課堂常規,我特想把他給“強化”了。兩個星期過去了,他是“變本加厲”,我是“氣急敗壞”。
我靜下來想對策:這孩子屬精力旺盛機靈愛表現的類型。課堂上學的絲毫滿足不了他。加上班級人數多,一些教學活動一旦輪不上他,他自然不甘心寂寞,就要設法引起老師的注意,即使被批評,他也會覺得受了重視。
于是,我決定采取“冷處理”——淡化,交代學生和老師們“屏蔽”他的“伎倆”。
終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對我說:“老師,我把瑩瑩的筆搶到手了!”
我點點頭。
他覺得很意外,追問:“你不說我嗎?”
我搖搖頭。
他撓撓腦袋,覺得沒勁,主動把筆扔還給同學。
坐立不安了幾分鐘后,他提出要上洗手間,我點頭。返回教室時,見大家都在朗讀沒空理他,他也跟著同學們一起讀。這一次竟然堅持了5分鐘!
就這樣,兩個月過去了,不覺中他上課“好動”習慣慢慢被淡化了。
二、轉移興趣
當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他就會想方設法、不遺余力的去靠近它、學習它、研究它。
有陣子,我班學生在課間興起了玩“紙賽車”。把紙張撕成條后折成車型,然后一個個地趴在地板上舉行“車賽”。教室里的紙屑撿了又撿,就是撿不凈;他們穿得干干凈凈的校服不到一個上午就臟成“泥猴子”。我強調了一次,可“車”還在悄悄地“生產”,“賽場”也轉移到了校園角落或家里。
這也難怪他們,愛玩的年齡沒有了玩怎么行呢?
于是我找來毽子、跳繩、跳棋、圍棋等等在班里演示,課間活動陪他們玩,不時還來個小比賽。孩子們很快就享受到這些活動的樂趣,課后三五成群地玩得特開心。才兩三天,“紙賽車”就“失寵”了。
孩子們也可能懂得玩紙賽車會浪費紙張,不講衛生,只是又管不住自己。如果我強行禁了“車”,他們又會開來“飛機”。我用別的玩具激發他們熱情釋放他們的精力,很快把他們的興趣轉移了。
三、激勵機制
“所謂激勵,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激發人的內在潛力,開發人的能力,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只要及時地對某一行為進行正確的激勵,這一行為就會在孩子身上不斷重復出現,良好的行為得到及時強化和鞏固,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有時會產生教師都無法意料的暗示效應。許多人在他們成名成家或長大后,還牢牢記得老師對他的一次表揚,一次獎勵。
班里的羅明明剛入學只會寫他自己的名字,識字障礙是他自卑的主要因素,他往往以暴力來保護自己的自尊。
他交來的第一張試卷是只寫有名字的空白卷,我豎起大拇指夸他名字寫得真漂亮!從此常能收到他交來的抄寫本,雖然抄寫的字不成形,但干凈,看得出來是一筆一畫用心寫的。我常夸他很用功,并在作業里評上笑臉。
不久進行的檢測中,他的試卷不再空白,有了內容,打破了零的紀錄。我又表揚他付出了努力,并在班里為他舉行頒獎儀式。在同學的掌聲中他興奮地舉起獎狀繞著講臺跑了三圈!
平時我有意安排他為同學分發報紙,給班級關燈、關風扇等,還及時在班里表揚他勤快、責任心強。
同學們對他也就另眼相看,他也慢慢洗掉了留給同學們的不良印象,找回了男子漢的自尊,對同學的態度也平和了。
美好的語言令人有無窮的動力,正是這些點滴激勵,暗示了羅明明要進步的意念,保護了他脆弱的自尊。看著他能與同學好好相處,每天高高興興地來學校,我也就快樂著他的快樂!
四、以靜制動
當學生做錯了什么事時,如果讓他們安靜地把事情的經過及此時的心里話都寫出來,將會是孩子學會冷靜反省的方法之一。
這種方法可以用在很多情況。比如,有兩個學生發生爭吵或打架時,一般來說都會互相告狀爭論不休,老師把他們分開,說:"噢,你們一定不想這樣的爭吵的,把你們真正的想法寫一寫。”在這樣的暗示下,可能什么問題都輕松地解決了,孩子之間只是在一時沖動罷了。
暗示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作用在于它以無批評的形式接受教育,不會對學生產生心理壓力,但能產生積極的、主動的影響,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效應。在平時的實踐中,只要我們靈活地運用好它,就能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暗示在培養健康心理品質上的效應.
[2]激勵機制在企業管理的運用.
[3]卡爾威特的教育[M].京華出版社: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