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選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人格和諧發展為根本目標,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注重評價方式多元化和科學化,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關注成功體驗的開放性評價體系。這種體系應充分地運用激勵、延時性、形成性等手段和具有民主、多元的特征。
一、評價氛圍民主化,注重和諧性
重建一種民主的評價文化。評價是個性思考的、開放的,是一種文化氛圍。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地去評價每一個學生。要善于發現、分析和發現學生的點點滴滴,一切為學生的快樂成長而努力。教師應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個體性,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式的評價,能給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自信心,促使他們以愉悅的、高漲的情緒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認知的形成和發展。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師不能用“標準答案”來禁錮學生的思維,應該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特別是當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教材、與教師的理解有偏頗時,我們如果能用寬容的眼光去理解學生,去保護學生稚嫩純真的心,那我們的評價語言才會寬容、親切、真誠,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與賞識,從而增強他們繼續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對學生錯誤的理解,有一位教師這樣說:“我佩服你!你有主見、有思想,有個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佩服你敢于發表意見的勇氣。”老師的話贏得了學生們經久不息的掌聲。
語文教學評價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發揚教學民主,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培養了學生自信的個性品質。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互動性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多元評價方式將代替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生著積極而有效的作用。教學中要從多個角度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對待學生的學習不應只看他有沒有掌握,更要看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學習的態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敗的勇氣。這樣使學生能從多方面來把握自己的現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全和潛能的激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位教師在教學《將相和》中“負荊請罪”這一片斷時,組織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但由于學生初次上臺表演,神態不自然,扮演廉頗的學生還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后,教師先要求表演的同學進行自評,說一說表演時的感受,對所演人物的理解,演廉頗的同學說:“廉頗在向藺相如請罪時是真誠內疚的,我在表演時露出笑意,不符合當時人物的心態。”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因此,在教學中,除倡導學生自評外,還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從而有利于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在評價中提高了辨別、分析和綜合能力,全面發展了學生的素質。
三、評價時間靈活化,注重成效性
評價還是一種潛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為了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學生的發言總是及時的給予評價。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即時評價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但教師權威性的評價,常常是“蓋棺論定”、“一錘定音”,容易挫傷學生深入探究的積極性,助長其學習上的依賴性。而延時評價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研討的問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參與學生的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分析、去論證。
因此,延時評價是一種寬厚和關愛,是一種信任和期待,是一種點撥和啟發。它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
四、評價處理賞識化,注重激勵性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能激發人的潛能,能使人心智開啟,靈感涌動。學生需要教師的激勵。激勵性的語言猶如揚帆的勁風,是學生前進的動力。
激勵性評價在評價的技巧上,注重人文關懷,減少橫向比較,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自由的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在成功中走向新的成功。
鼓勵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感到一種滿足,一種驅動。這樣學生會增強學習動機,主動探索而不畏困難。
五、評價方式科學化,注重形成性
形成性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新課標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發現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可以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以反映學生學習進步的歷程,這不僅有助于收集學生各方面的信息,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形成性評價。成長記錄的材料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并與教師共同確定。它可以反映學生學習語文的進步歷程,通過學生的自我反省,提高學習質量和把握學習策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斷成長與進步,并認識到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讓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