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軒
課堂不只是教師的講臺,更是學生學習的天地。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間應建立融洽的、平等的互動關系。多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大膽想,大膽說,大膽做,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質,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發展思維,形成能力。所以,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自己講得好,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多為學生提供思考實踐的機會。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故事法
以成語故事為主,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獨有的瑰寶,而現在的學生對成語知識知之甚少。許多成語背后都有著生動有趣的故事,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語文老師,讓學生掌握這些成語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每節課上教師可以讓出5~6分鐘時間,讓學生上講臺講故事。先讓積極性高、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講,再讓那些口頭表達能力弱的學生講,對這些學生教師應多鼓勵,更要多加指導,讓他們準備充分,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上講臺講故事。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及膽量。當然,學生如提出要講某位名人故事或其它與語文學習有關的故事,只要時間允許,教師應予以支持。
二、競賽法
語文教師在授課中往往會遇到此類情況:問題一出,學生反應冷漠,舉手者寥寥無幾,讓人失望。如果教師把這節課的內容以競答的形式列出來,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展開競賽,看哪個小組獲勝,并把回答正確的學生名字寫在這道題的后面。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力求上進的欲望,課堂互動會大不一樣。這一方法多用于自讀課。
三、朗讀點評法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沒有瑯瑯讀書聲的課堂是不足取的。在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多讀課文,尤其是文中的精彩段落,借以培養學生語感。可采用個人朗讀、接力朗讀、分角色朗讀、分小組朗讀等方式。其中個人朗讀最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也是大多學生喜歡的朗讀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完后,再讓其他學生點評,指出其優缺點,對于好的朗讀者和好的點評者教師應予以表揚。這種方法可以讓朗讀者與傾聽者全身心投注于課文中,不僅對理解課文大有益處,而且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四、辯論法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研討某一問題時答案相對立的情況,學生各執一詞,口槍舌劍,爭論不下。這時教師應因勢利導組織一個辯論會,把意見不同的學生分成兩組,選出各自代表闡述自己觀點,其他同學補充,最后教師作總結。這樣,在辯論中學生去偽存真,明白事理,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文能力。
總之,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質疑法、表演法……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模式應是生機盎然的、充滿趣味性的,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活躍起來,積極參與語言訓練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