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如果說《吐槽大會》前兩季的熱播是在國內脫口秀文化的土壤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讓更多人了解到何為喜劇脫口秀,那么節目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這顆種子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吐槽大會》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別于2017年1月8日、2017年12月10日在騰訊視頻上線,節目制作方笑果文化以一年做兩季節目的速度,讓喜劇脫口秀文化通過以騰訊視頻為主的國內互聯網平臺迅速落地。截至目前,前兩季節目累積播放量超過36億,在網生代年輕人中擁躉眾多。
11月4日,《吐槽大會》第三季登陸騰訊視頻。從首期節目來看,全新歸來的節目在內核上繼續沿襲前兩季——通過嘉賓之間的調侃,在嬉笑怒罵中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觀。不同的是,節目將以往主咖與副咖相向而坐的形式改為同坐一邊的弧形設計。對此,笑果文化創始人、董事長葉烽表示,節目中的主咖、副咖在空間上不再處于對立狀態,他們距離更近,有更多互動。主持人張紹剛也笑稱這一呈現方式更“容易原諒彼此”。這與本季節目全新的和平鴿logo涵義異曲同工。《吐槽大會》編劇程璐認為,節目核心不是傷害別人,而是好笑,以及帶領觀眾從中欣賞幽默的藝術。“節目內核保持堅硬,外表更加柔順、平和,才能細水長流。”
年輕化和社交化構成了《吐槽大會》第三季的兩個主要內容方向,節目新口號為“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對此,騰訊視頻市場總監趙婧表示,吐槽正成為年輕人一種常態化的網絡生存方式,“《吐槽大會》前兩季用新的內容形式成功抓住受眾眼球,第三季節目的重點是從內容中挖掘出更多能和用戶產生共鳴的點”。趙婧同時提到,《吐槽大會》前兩季內容在騰訊微視等短視頻平臺上被網友制作成碎片化內容廣泛傳播,節目倡導的吐槽文化在當下流行的社交娛樂平臺上很容易找到受眾和市場。
為吸引更多年輕人體驗吐槽文化,《吐槽大會》第三季加強了互動性。節目加入“隔屏吐槽”板塊,網友可錄制短視頻發送給節目組吐槽當期主咖,并有機會得到主咖回應。觀眾借此參與節目,成為《吐槽大會》的一分子。
“我和這個明星并沒有過節,為什么要吐槽他?”這是《吐槽大會》編劇早期為節目創作段子時常聽到的嘉賓“抱怨”。為打消嘉賓顧慮,編劇往往花費很長時間向嘉賓解釋喜劇脫口秀和吐槽的內核,也從中深刻體會到大眾對吐槽文化的誤解。
做喜劇脫口秀不容易,這不僅表現在語言尺度把握要極其微妙,還受制于國內受眾對喜劇脫口秀文化接受度不高及發展不成熟等現狀。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原來我們寫的段子很好,嘉賓卻不愿意講。現在我們寫的很多段子都不會被浪費,內容利用率很高,嘉賓越來越懂吐槽了。”程璐說,在前兩季的積累上,編劇開始有了自己的話語權。
從不知道何為吐槽,到慢慢接受吐槽這種形式,并嘗試吐槽,明星嘉賓對待吐槽的態度變化,也從側面反映了吐槽文化的社會認知正在形成。張紹剛認為,節目到了第三季,觀眾也開始調整心態,他們看《吐槽大會》,不再讓自己處于緊繃狀態,相反開始享受一次有趣的語言體驗。葉烽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他告訴《綜藝報》,如今,國內喜劇脫口秀行業的創作隊伍逐漸壯大,新人不斷涌現,本季《吐槽大會》就有喜劇脫口秀新人登臺表演。“今年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把喜劇脫口秀編劇作為人生第一份工作,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
喜劇脫口秀文化在國內早已有之,從2012年《今晚80后脫口秀》的試水,到衛視平臺推出的各類演講類節目,再到《吐槽大會》,喜劇脫口秀的“陣地”從電視臺逐漸轉移至互聯網,并在網絡上引發更多共鳴,受到大批年輕受眾的喜愛。此后,《脫口秀大會》等同類型節目如雨后春筍,涉及的受眾范圍也越來越廣,喜劇脫口秀開始從小眾文化走向大眾視野。
不過,在節目策劃人李誕看來,喜劇脫口秀在國內仍處于成長期。葉烽也認為,喜劇脫口秀行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需要全面而強大的行業體系來支撐。“所謂的行業支撐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編劇、脫口秀表演者在行業中成長,形成一個鏈條閉環,這是喜劇脫口秀得以長期發展壯大的行業邏輯。”
笑果文化一直致力于打造這樣的行業生態。葉烽在不同場合均表達過對笑果文化的定位——絕不做一家內容生產公司,而是打造中國年輕態喜劇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如今,除了做線上節目和線下脫口秀表演,笑果文化通過開辦噗哧學院,在全國多地舉辦城市開放麥等俱樂部活動來挖掘對脫口秀有興趣、有潛力的新人。兩年的線下品牌運營后,笑果文化的脫口秀編劇團隊不斷壯大,并實現線上、線下相互導流,進一步夯實脫口秀受眾和創作人才的土壤。
“在中國,喜劇脫口秀藝術太新了,它還在不斷成長。”葉烽認為,國內脫口秀編劇和表演者還很缺乏,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吐槽大會》中明星嘉賓的喜劇脫口秀表演大多還需依靠編劇團隊來創作。不過,三季節目下來,明星也開始主動寫段子,“越來越多的明星可以自己創作好的脫口秀內容,喜劇脫口秀未來或將迎來井噴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