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韓麗晴
吳永芝正在村部忙著接待參觀者,遠遠地跑來兩個人,氣沖沖地對著她喊,吳主任,快幫我們打個證明,日子過不下去了,我倆要到民政去辦離婚。
吳永芝說:“你夫妻倆先回家,我的證明不開給氣頭上的人,等你們冷靜下來,平平靜靜地來找我說要離婚,到時我開證明也不遲。”來人不走,吳永芝勸道:“日子長著呢,回去想想清楚,結婚離婚可不是兒戲。”吳永芝是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恒北村的婦聯主席。
后來呢?吳永芝笑:“一年多過去了,到現在都沒來找我開證明,過得好好的。”
離婚找婦聯主席開證明,這是吳永芝想出來的新招。婚姻自由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吳永芝這樣做,是想給婚姻加道保險杠。
互聯網打通了鄉村與外界的隔閡,各種思潮隨著網絡以及經濟模式的更新迭代漸漸滲透到鄉村里,城鎮化發展帶來的人口流動和村居格局的變化改變了鄉村原有的人際交往方式,固有的傳統思維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對鄉村帶來了沖擊。對于處在變化時期的村莊,僅僅依靠原有的經驗已不能支撐所有的工作。
吳永芝說,十個離婚九個后悔,太沖動,我就在村里說,辦離婚得先到我這里開證明,大伙信了,人一旦到了,我都是先勸,基本都能勸回頭。
恒北村有11個村民小組,1330戶家庭,3529人。經濟相對富足,家家有面積大小不一的果園,現人均耕地3畝左右,基本上是40歲以上的人在家種田,年輕人多在外上班。這些數字,吳永芝脫口而出。從1996年至今,吳永芝已在恒北村工作了23年,先后擔任過計生干部、紀檢委員、婦聯主席兼村監督委員會主任,歷經過三任村支部書記。
吳永芝這樣的婦聯干部親和力強,與村民彼此知根知底,基層婦聯干部的這種柔性工作方法比較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當然,正確的價值觀才是獲得幸福生活的內核。鄉村是個人情社會,無法回避做事基本是按照“情理法”的順序,尤其做服務群眾的工作,要帶著感情去做。吳永芝說,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親,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群眾心里有數得很。
談到婦女工作,吳永芝說得最多的是“我們以黨建帶婦建”。黨建工作做好了,婦女群眾工作才做得好。吳永芝說,我們李書記一直倡導聯營共建,對促進我們的工作很有益。吳永芝舉了幾個例子。
村民門口的電信移動塔,需要移走重新安裝,這是筆不小的費用,后來村里與電信公司聯營共建,向村民優先推薦電信新產品,資源置換,給全村人省下十多萬元。與農行聯營共建,爭取到每年兩萬元的教育資金,用來資助困境兒童。村民秦紅患有精神疾病,長期住院,村里和大豐區義工聯合會結對子,每個月去醫院看望秦紅,去家里看望她家的老人和孩子。
評價自己的工作時,吳永芝低調地說,在村里口碑還不錯。
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注重自己在群眾中的口碑和形象,用道德約束權力,把群眾的評價當成衡量工作是否到位的標準,這是恒北的村干部留給我的印象。
恒北村黨委書記李曉霞的父親李懷根,是1983年的省勞模,曾任大豐紅花村的支部書記,在村里工作了30多年。談到父親時,李曉霞同樣提到“我父親在老百姓中口碑不錯”。
李曉霞說,村里的工作大到服務和產業振興,小到老百姓的家長里短,全要操心,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矛盾,我一杯茶端給你,有話慢慢說,話說透了情緒也就平靜下來了,我們吃透了政策,把道理講清了,老百姓是能聽得進的。多年來,恒北村沒出現一例群眾上訪。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后,鹽城和大豐兩級黨委政府積極響應,多個部門聚力鄉村發展,加上各部門職能延伸,鄉村工作資源增多、事務增加,李曉霞深深感覺到人手不夠、人力匱乏。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更需要眾人的觀念更新、思想解放。如何實現農民的現代化、職業化、專業化和知識化,這些都是解決鄉村人才的問題時必須面對的現實。
對鄉村人才問題,恒北村有三個解決思路:
一是大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把黨員干部凝聚起來,匯集力量搞發展。每月的20日是黨員開會的日子,從中央的政策到村里的大事要事,邊學邊議。鄉村發展需要黨員帶頭干,更需要通過黨員帶動群眾一起干。
二是大力培養提拔本村人才,形成人才儲備庫,為鄉村發展蓄力。“本土人才對恒北有情感,人頭熟悉。”從2012年開始,村里錄用了四名退伍軍人,都是恒北人。返鄉學生張麗的父親張德清是恒北村的農民經紀人,張麗回村后被招錄在村部工作,負責恒北村的網上宣傳和旅游接待工作。
三是筑巢引鳳,聯營共建,借力外來資金和人才促發展。沈為民原是南京優質安全農產品協會會長,在一次活動上與李曉霞一見如故,現在沈為民被聘為恒北村發展顧問,先后幫助恒北策劃了“暢游大豐、續寫青奧暨南京到恒北直通車的開通”儀式、“暢游大豐、續寫青春——憶我們的知青歲月”等活動。今年9月底開業的原鄉溫泉度假酒店的投資商趙月琴,是位浙江人,酒店不但吸納了一百多位恒北人就業,后期還會帶動恒北村居民宿的整體發展。
李曉霞身上煥發著一種女性基層干部獨有的人格魅力,注重人的發展,做事重情重義重理,凝聚力強,包括以美麗鄉村帶動富民經濟的發展模式,都帶有女性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意趣。
村莊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除了生產資源和生產力會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生機和活力也會被削弱。這時組織的引領、啟迪會起到激發活力、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的作用。
李福全和妻子都是恒北村的農技師,夫妻倆種有近十畝的果園,李曉霞指導民間農技師組成農技小組,平時義務指導村民種果樹。他們教村民如何修枝條、插枝、嫁接、觀察土壤水分。2017年,李福全家庭被鹽城市授予“文明家庭”稱號。
“打理果樹的技藝都是跟楊進寶學的,楊進寶當年手把手教我們,沒收過一分錢,有時忙得水都喝不上一口,我們當然有責任把這份手藝傳下去。”說起大中街道的高級農藝師楊進寶,李福全滿腔感情。
李福全堅信恒北會越來越好,但他也擔心,說年輕人不愿留在家里種田了,等到我們干不動了,這些地誰來種?這些果樹交給誰?
胡志烈曾擔任過恒北村的支部書記,后調到鎮上工作。現退休回到村里,在村物業公司上班。胡志烈有才,能說能唱,還用大豐話編寫了《扶貧政策好》《四老漢》等劇本,帶領村民在村里演出,深受歡迎。
離胡志烈家不遠就是梨園廣場,每天晚上都有人來跳廣場舞,胡志烈的妻子是村舞蹈隊的成員,她說大家在一起跳,既健了身,也聊了天,即使平時有些小矛盾也化解了。
從恒北回寧的路上,再次想起采訪時李曉霞說過的“婦聯是我永遠的娘家人”這句話,不由得感慨萬分,婦聯組織如何真正成為千千萬萬普通鄉村女性的娘家人,關注她們處于村莊變遷時期的生活,了解她們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動態,助推她們的成長,助力她們的發展,這是個嶄新課題,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傾注更多的熱情和資源。
采訪沈為民時,她說的一番話,令人動容。她說:“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未來的恒北村能夠成為農業上的一面旗幟,讓大資本進入農業時能夠找到方向和目標,讓農民能夠快樂的留守在土地上,讓年輕人能夠找到創業的途徑,讓城市人能夠吃到安全的食品,這就是我眼中未來的恒北村和恒北人。”
鄉村發展,需要李曉霞這樣的帶頭人,也需要楊進寶、李國全、胡志烈、吳永芝、沈為民這樣具有情懷的鄉村賢人,需要更多的像張麗這樣的年輕人回歸鄉村成為新一代建設者,需要一個個如張德清、曹滿進這樣的普通勞動者成為鄉村忠誠勤勞的守望者。
頂層設計、法律保障、政策激勵、資金啟動、資源配置是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更需要基層組織從價值觀上進行有效引領,處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個體命運和家庭建設是發展的重要細胞,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人的發展,時代是每個人的時代,價值觀可以激發人的價值和尊嚴感。女性、家庭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如何通過基層組織團結婦女為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巾幗力量,這是我們將服務婦女兒童的工作室建在婦女兒童身邊的初衷。我們將培樹更多的女性典型、探索更多的婦聯工作模式,秉持“積土為山,積水為海”的執著,服務好江蘇千千萬萬婦女兒童和家庭。
(感謝江蘇省鹽城市婦聯和大豐區婦聯對采訪的協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