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部戲應該給你提供可以思考的東西。如果我看了一部戲,并能在第一次看的時候就可以理解它,我就知道那不會是一出好戲。”—T.S 艾略特 話劇本身所傳達的思想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無論是生活,還是愛情,還是友情,它都會闡釋出劇中所要表現的思想性,引發人們的思考,將故事融入到生活,將藝術性提升到思想層面,人們接受的越多,思想也會越加的豐富。戲劇的時間,地點和行動都要保持統一,然而就很難把戲劇動作限制在整個表演的時間維度里。在統一戲劇的內容的同時將思想融入到情節里,觀眾可以在劇情里找到自我,滲透人的本質,進而探索出戲劇的娛樂意義之外,更深入地探討戲劇是如何關注人類生活與生命。
研究內容:不同形式的戲劇所帶來不同形式的思想性傳播。
本文以“不同形式的戲劇”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了解戲劇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來傳達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將思想傳遞給觀眾,以獲求最真實的思想,力圖在新的藝術形式上展現思想的投射。給予演員在舞臺上最大化的施展空間,致力于將他們對劇本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表演中,擺脫矯揉造作的舞臺對白,表現一群人行為的相互影響,人物的每個時刻的表現都能得到觀眾的理解,使得觀眾從中獲得道德判斷的洞見。探尋戲劇演出與思想在融合機制中的關鍵要素,從深層次上理解思想性對于戲劇對于社會大眾的重要性。
傳統經典戲劇之所以一直備受大眾歡迎,不僅是它們在創新能力與藝術水平能夠超越當時的藝術審美,具有較高的文學美學價值,在社會文化影響戲劇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思想性與價值取向也能夠影響社會文化。這使得戲劇不停地在往前發展,這是外界影響力和內部自身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1986年,《歌劇魅影》在倫敦首演,該劇自1986年在倫敦西區首演以來,長盛不衰。在美國紐約百老匯,該劇的紐約制作班自1988年上演至今。演出從最初的拍賣開始,拍賣人完美地詮釋了神秘的戲劇感和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的氛圍。同時也表現出了死氣沉沉的頹廢感。舞臺中魅影是一個被世界所拋棄的人,他外貌丑陋,卻滿懷絕世的才華,人們往往會質疑丑陋的靈魂是否可以唱出美妙的歌曲,是否能創造出天籟般的歌曲。然而現實卻和人們的想象背道而馳,他有著驚世的才華。在強烈的愛與希望得到的愛中,人性往往是極端的,如何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讓扭曲的愛得到平衡。這是一部愛的挽歌,在注定是毀滅或自我毀滅的結局里獲得內心的平靜。音樂劇在宏大的場景與唯美的音樂聲中描繪出了最真實的人性,給觀眾重新看待問題的視角,揭示了人性的黑暗的一面,同時也探討了自我克制與人高尚尊嚴的本質。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通過寫一個長期被閉口不談的話題——婚姻關系的實質,給話劇界帶了新的革命,他認為事件必然會與當前社會問題發生聯系,然而作品本身也可以反映社會問題,并解決社會問題,這樣促使觀眾看完演出之后會產生更多的思考。劇中的女主是娜拉——一個備受丈夫陀瓦寵愛的妻子和母親,在一次事件的激發下,她發現丈夫并不會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而是不停地指責娜拉,在事情得到解決的時候,陀瓦熱切地希望他們婚姻能像從前一樣,他竭力像娜拉解釋這個社會的法則;“男人不會為了自己所愛的女熱而犧牲自己的榮譽。”然而娜拉卻說了一句:“可是千千萬萬的女人都這樣做了。”這在當時讓觀眾十分震驚,娜拉發現了她所處環境下社會制度的虛偽本質,她拒絕回到從前的生活,隨著砰的一聲門響,娜拉毅然決然地離開家。社會中男人可以擁有無限的自由,而妻子卻沒有社會地位,她在沒有自我的意識中生活,在謊話堆砌中的婚姻里,只有搖搖欲墜的真相,當平等的觀念被更多人尊重,最深刻,最真實的了解我們所在社會的真實狀況,這種思想在當時具有巨大的深刻性與前瞻性,它促進社會的發展,促使人性的覺醒。
《陸游與唐婉》,越劇一開始使用一片藍光,陸游與唐婉站在走廊的各一邊,沒有面光只有頂光,劇情卻是陸游和唐婉出去賞春開始,這么美好的事情傳到觀眾的眼里卻是十分壓抑,緊接著燈光立刻切換變成白天的景色。藍色給人帶來的感覺通常是夜晚,平靜,悲傷,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藍黑色代表壓倒一切的宇宙悲痛”,而燈光剛開始就是這樣的設計無疑是為最后的劇情埋下伏筆,暗示觀眾最后陸游唐婉不能在一起的悲慘結局。同時暗示出陸游對于孝字的迂腐和無力反抗封建思想后的默然忍受而帶來的莫大痛苦。
燈光在藍光中用頂光給演員造型,此時舞臺上的黑色區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頂光下的人物顯得更加突出,暗示觀眾這兩位主角的性格思想在當時整個的大環境中很突出,而藍色的運用,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顯示出不一樣的節奏,此時的燈光設計是從人物心理來表現當時陸游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藍色的運用除了表現夜晚之外,在心理層面還有悲傷寧靜的感覺,一開始就用藍色來塑造這份悲涼的感覺,為最后陸游與唐婉不能在一起的悲慘結局做鋪墊,也反射出當時奸佞當道,有志之士不能為國報效的憤慨和封建思想對相愛之人的拆離。奠定了整部劇的悲傷基調,而燈光運用點與面的結合,強化人物的造型,但在藍色背景的襯托下表現出角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下無力反抗的事實與愚孝的觀念對一對相愛夫妻的打壓。悲劇是近距離看到的生活,它充斥著人對欲望渴求,對人的復雜性和多面性的肯定,強調人的存在理應享受的權利的支配,同時揭露出人在道德和感性之間躊躇不定的糾結與痛苦。
“愛如星光 照亮方向,踩了一地的 最初的鏗鏘,我要燃燒愛的火種,揮灑一腔熱血伴衷腸,星火溫暖著痛和傷,溫暖著痛和傷,千秋江山入夢來,看見笑里的淚光,照亮,愛的信仰在路上……”一場愛恨別離的生死別戀,一曲國家情懷的名族絕唱,強烈的音樂節拍不停地在腦海中回放,舞臺的精美設計,燈光的細膩表達深深牽動著觀眾的觀影情緒。也使得整部演出表達的意思更生動,更深刻,更有張力,更加真實。
看完《愛如星火》,導演對于舞臺上多空間的表達加深了對每個角色的心理塑造(糾結,痛苦,悲傷,憤恨與不甘……)同時也表現出了舞臺上對于不同時空的表達,而這部音樂劇里,燈光對于人物的心理塑造表現得淋淋盡致,三位演員在同一個舞臺上各自敘述著自己的心境,歌聲此起彼伏,三個頂點光彼此沒有交集,可是他們各自悲哀的情緒卻緊緊地纏繞在一起,割舍不開。燈光從大亮到暗再由暗到亮的節奏,隨著劇情的發展銜接自如,暗示著結局的走向,眾人拾材火焰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之火的洗禮中,黎族群眾在阿西的帶領下團結一致,起義成功,而阿西卻在中彈倒下。戲劇沖突不停地在撞擊,戲劇矛盾不斷激化,直至最后在阿西的死亡中升華。生命在維護國家安危面前顯得愈發的凝重,同時讓人變得更加堅強。它賦予了普通人悲劇的高度,賦予這部劇比歷史環境更持久的生命力,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
新形勢的戲劇在視覺上顛覆傳統戲劇,它以全新的視覺感受充斥著觀眾的眼球,獲得更大的吸引力與新鮮感,它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舞臺架構,打破常規的觀演關系,讓觀眾參與到演出之中,感受戲劇人物的內在矛盾點。通過營造的逼真的舞臺空間,創造更真實的沉浸式感受。最大程度地體驗“真實的”生活。
隨著多媒體發展的成熟,越來越多的VR沉浸式體驗戲劇開始越來越多地在舞臺上呈現,《三體》這部舞臺劇,它結合3D Mapping,紗幕成像,試聽特效,虛擬現實元素等最新科技,設計出融科技為一體的極致的舞臺,科幻感十足,并且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沉浸感,去感受舞臺獨特的魅力,同時也將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拉近,觀眾不再是單純去看演員表演,而是和他們一起跳入劇情中,一同經歷劇情里的點點滴滴。劇中,舞臺的邊界一直延伸到觀眾席,顛覆了傳統的舞臺劇的表述形式,更加刺激觀眾的觀看感受,也進一步把觀眾推入劇情中。劉慈欣本人在觀看完《三體》舞臺劇的時候也表示:“非常震撼,古典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科幻感和未來感,比電影和電視給人帶來的科幻感更要強烈,三體舞臺劇真正表現出了科技的內核。”這表明了我國的舞美設計向著多元化,模塊化,科技化方向發展,MR舞臺美術也將展現更強大的包容性,舞臺設施,舞臺設計風格等在MR技術的包容下也將更加多元化,同時更具時代性和先鋒性。演出中將道德困境和道德矛盾放大,給觀眾留下強烈的思想共鳴和思考。
“最憶是杭州”G20峰會開幕文藝演出中,燈光和多媒體的應用是這次演出的一個亮點,尤其是《天鵝湖》的演出,第一次芭蕾舞蹈演員在真實的湖面上跳舞,震撼的現場效果讓觀眾為之感嘆不已,這其實是利用全息投影技術來展現芭蕾舞演員在湖面上跳舞的優美舞姿,在風景優美的西湖上,上演了一場足以媲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精彩演出。張藝謀導演將燈光,自然環境,樂隊,合唱團,演員等用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完美地完成了這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將西湖的美景寫進詩里,寫進畫里,寫進人們的心里。技術的融合打破了舞臺演出現有的模式,以玄幻,科技,夢幻為主題話劇演出也逐漸的搬上舞臺。以高科技的手段,酷炫的畫面感刺激觀眾的眼球,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見證夢幻與現實的交融,產生如夢如幻的感覺,切身感受舞臺上演員表演的魅力,提高藝術鑒賞水平開拓眼界。
近幾年開始展露頭角的《sleep no more》,《sleep no more》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它被封為紐約的時尚風向標,《sleep no more》以一種新的演出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這種演出形式被稱為沉浸式演出,也被稱作“浸沒戲劇”。“浸沒戲劇”是將觀眾全包裹在設定的戲劇劇情中,是一種參與性的沉浸式體驗,它打破了以往劇場中觀眾被動接受演出的固有觀演方式,演出中有20多個演員都在講訴著自己的故事,他們在演出場所里單獨行走,短暫相遇,接著又匆匆分離,觀眾戴著白色面具可以自由地選擇跟隨任一演員在劇情里到處跑動,還可以與演員互動成為他們的一員。通過選擇不同的演員,可以開啟不同的劇情,最后通過劇情可以推理出故事的真相。據老玩家給出的攻略,演出可以分為五個等級,有人給出統計,想要挖掘所有劇情需要看9次,這種形式的演出極大地激發觀眾的參與感,在觀看話劇的過程中尋找真相,每場演出中都會有一到兩位觀眾被賦予特殊權利,也是這種特別的經歷激發觀眾反復觀看的動力因素。這種創新探索出來的先鋒戲劇,將觀眾的互動性體驗創造到極致。促發觀眾在體驗過程中由感官體驗所產生的高級享受,由此獲得情感的呼應與道德認知上的新感受。
傳播促進了藝術的傳承月發展,因為傳播作用,藝術才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經典傳承并加以延續,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也維系著社會的發展,是思想與藝術的生成,戲劇思想的傳播不僅是單純的輸出語言上的對白,而是對整個世界的,社會現狀的描述,在傳播戲劇思想的方式上我們可以通過塑造一些具有自己生命里的歌曲,如《貓》,《歌劇魅影》,《芝加哥》中的曲子一樣,讓這些歌曲更為廣泛地傳承,這遠比戲劇本身故事情節的生命里更加持久,而且美妙的音樂會給觀眾更加愉悅的享受;通過歌曲傳達出更高的思想內容和更好的藝術追求;再者我們可以通過戲劇沖突來加深戲劇矛盾,在戲劇演出中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并在此探尋社會現狀存在的矛盾,從而激發觀眾進行思考。
如今一些戲劇,雖有好的劇情作為核心主打,但形式上缺乏新引力,觀眾在都愿意去體驗新形勢的戲劇演出來滿足內心的好奇心,針對需要主動探索型的沉浸式戲劇,大大激發了觀眾的獵奇心理,促使他們推理故事的真相,從而極大地滿足參與式的體驗感,我們應該緊跟時代浪潮,為話劇演出開辟出新的形勢,在夾縫中探尋新的道路,打破觀演模式,改善觀演關系,在AR,VR,MR,高速發展的時代,融合這些多媒體技術,將科技與“浸沒戲劇”相結合,探尋出新的戲劇演出形式,將體驗,互動,探索,娛樂結合戲劇演出,讓戲劇以新面貌呈現,拉動產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不同形式的演出模式,都是以表現起思想為主旨,無論是什么樣的演出,觀眾都應該批判性地思考,將自己本能的情緒化的反應擱置在一旁,對戲劇語言進行分析,并做出客觀的評價,從中獲取戲劇所傳達的思想。戲劇創作者們也需要不斷創新,跟隨時代腳步,探索新的演出模式,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型演出模式,促進設計與文化朝著更豐富更廣源國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