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從紅
(長江大學 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依據《2016 地平線報告》,“重新設計學習空間”被定位為高等教育技術應用中期發展趨勢之一。更多的大學開始推行新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通過重新安排學習環境以適應更為主動的學習。未來3-5年間,重新設計的教育環境將以更大的移動性、靈活性和多種設備的使用,來支持基于項目的交互。因此,在當前背景下,靜態化、教條化的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英語教學實際問題出發,著眼實際問題的解決,探索基于“雨課堂”與“微信公眾平臺”移動新媒體的特殊優勢,精心設計并實現有效的大學英語“移動學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期對現有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重組,實現資源最大化化;探索實現深度學習,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移動學堂。本文提及的“移動學堂”具有雙關含義:一方面是指借助 “雨課堂”在線教育平臺創立的一種移動數據在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是指打破傳統的地點資源相對固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靈活互動,優勢互補的一種“線上線下”移動式教學模式。
(二)雨課堂。“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與教育平臺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移動在線教育平臺,借助PPT和微信就能達到師生課內、外的全面互動。將雨課堂插件成功裝入Power Point后,教師就可以直接制作并發布PPT課件、編輯測試卷,插入微課視頻和視頻鏈接。
“雨課堂”這一移動智慧教育平臺,以其特有的便捷、個性化及數據分析全面等優勢,為老師精心設計并實現有效的大學英語“移動學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供了保證;教師和學生教學、溝通、互動的環境不再局限在教室空間,打破了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從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
“移動學堂”模式設計中借用了傳播學的“知溝理論”。隨著移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原有的“知溝”誘因逐步消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除去其他可能影響知識接受量差異的因素,如知識信息儲備,興趣愛好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外,“知識溝”有趨向逐漸縮小與彌合的趨勢。
設計并實現有效的大學英語“移動學堂”教學模式,旨在盡力彌合學生因各種客觀因素而導致的“知溝”。整個模式設計中包括四大方面:
需求分析:通過對學生需求(主觀信息需求)及課程要求(客觀信息需求)的分析,以此彌合因“主/客觀信息需求”不一致造成的“信息溝”。
技能訓練:通過教會學生掌握微信公眾平臺及“雨課堂”移動學習平臺功能,以此彌合因移動媒體“使用”困難造成的“數字溝”。
教學組織:這是模式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為確保教學效果,進行個性化的分組是必須的,根據學習風格進行異質分組,同時選出小組導師,便于分級分層推送學習資源,從而彌合因“人際交往互動”缺乏造成的“知溝”。通過探索線下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混合、個人自主和小組協作相混合、師生間和學生間混合的多種混合方式,達到彌合因“知識接受”不同步造成的“知溝”的目的。
教學評價:為了更加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表現及學業成績,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彌合因“評價刻板、單一”導致信息尋求積極性缺失造成的“知溝”。
(一)任務發布。在“雨課堂”上發布任務,貫穿了課前、中及后,包括課前預習任務的提前設置,課后復習要點的總結歸納,課程相關資源的拓展以及課內、外跟蹤測試。
首先,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每個單元學習開始之前,老師能夠發布預習任務,通過預習反饋,老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哪些沒有;從他們反饋的情況來及時調整課程安排,以便在課堂上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解決絕大部分同學不懂的難點上。
以此類推,每個單元學完之后,老師可以及時將該單元的重難點總結發布,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以復習鞏固。課堂上,我只需要花很短的時間進行檢查,就可以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點。不論是預習、復習還是測試,老師隨時可以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軌跡包括閱讀課件的時間、平臺上提出的問題、以及做的評論,從而把握哪些學生態度認真,而哪些是敷衍了事;對那些不認真的同學要及時線上或線下溝通。
教學過程中,筆者給學生發布預習任務,比如要求他們整理出即將要學習的單元中的重要句型;學生給出答案,從答案當中,經常會發現所整理出的句型與題目所規定的句型是不符的,這也就表明該同學在這個句型的掌握上還不全面。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我也能及時發現他們有哪些疑惑,以便我能找出他們存在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解決。后臺數據表明學生在閱讀課件或做習題的時長,如某個學生用的時間是同我的預期時間(半個小時左右)是相符的,可以表明該同學較認真地完成了“雨課堂”上發布的任務,但如果某些同學只用了幾分鐘就閱讀完,就說明不夠認真或該知識點他們已經掌握。
(二)師生、生生互動。師生、生生互動一部分是在微信群中完成,大家可以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共同探討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增進了感情,加強了了解。另一方面,在“雨課堂”平臺上可以更加直觀地就某些具體問題進行交流溝通,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

(圖1)

(圖2)
圖1是學生在復習的時候給出的反饋,但是我發現該同學犯了一些小錯誤,我就會及時在平臺上給出回復修正,以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而圖2是一位學生在看完我在平臺上給他們發布的課外延伸閱讀之后,寫下的評論;我會及時鼓勵該位同學要在英語閱讀方面下功夫。這雖然不是解決實際問題,但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可以增強該名同學的信心。
(三)數據分析及教學評價。“雨課堂”后臺提供的實時數據收集和分析,不僅讓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而且可以為老師的過程性評價提供更為精確的數據,讓老師的評價可以更加直觀和更有說服力。

上圖是學生在單元預習及單元測試完成情況的截圖,從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完成的日期、總時長、閱讀的頁面,以及哪些學生并未完成。老師可以將每次任務發布之后,學生完成的情況給予客觀的評價。同時對于那些多次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要及時了解情況,適當地進行批評教育。
基于“雨課堂”的“移動學堂”教學模式利用微信進行預習、互動和測試,容易便捷。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雨課堂”無疑更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讓教學有客觀的“數據分析”可循,不再僅僅依賴于經驗。該模式的實現將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結合的雙重優勢,更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固化,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