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堅
(江蘇省淮劇團 江蘇 鹽城 224000)
舞臺演出的畫面是設計師營造出來的,其目的是將劇情中的場景恰如其分地展現給觀眾,是將劇情中的氣氛傳達給觀眾」是讓劇中人物的情感狀態和變化感染觀眾。如何營造對比、掌控對比是燈光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反復斟酌的結果。
在自然界中很多的顏色是永遠不變的。春天由于萬物發芽,所以是綠色、黃綠色為主;夏天炎熱雨冰多,各種植物都在茂盛地成長,所以藍綠色為多秋天,在結果的時候,金黃色為多;冬天大雪蓋大地,所以白色為多。此自然界中的現象與色彩合為一體,在人們的腦子里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說起藍色,人們會聯想到天空;說起白色,人們會想起白云、棉花;說起綠色,人們會想起植物、樹葉等。反之,談起海,人們會想起翠藍色;談起血,人們會想起紅色;談起花,人們會想起紅色、紫色、黃色、粉色等等。
視覺對各種色彩的感應有以下幾個過程:第一過程是不適應期,一種色彩剛進入視覺時有初識的新鮮感,引起視覺高度的注重;第二過程是適應期,一種色彩在視覺中延續一定時間后,新鮮感漸漸消失,但注重率并未消退;第三過程是麻木期,一種色彩在視覺中,時間過長以后,視覺對此色會有熟視無睹的狀況;第四過程是厭倦期,一種色彩在視覺中過于久了以后,視覺有希望能改變此狀態的期盼,此時已引起了心理的干涉由此可見,視覺在對待每一種色彩時,如沒有情感過多的干預,會有三至四個時間段,在這幾個時間段中的感覺是變化著的,其被注重的水平在下滑,在第二種顏色出現在視覺中時,其新鮮感的程度和視覺對第一種顏色存在的時間可能有關。如第一種顏色在視覺中尚在第一過程的不適應期時,已變化到第二種顏色,從不適應期轉換到不適應期,視覺并沒有感到特別。如有不斷的色彩轉換,視覺的色彩則不能引起視覺的重視。如第一種顏色在視覺中已到了適應期,此時變化到第二種顏色時,視覺則又有了一種新鮮感。如第一種顏色在視覺中已汫入府木期,此時變化到第二種色彩,視覺會有一種加重的不適應感,引起心理的感動,有一種欣喜的感覺。如第一種顏色在視覺中待了很長時間后,如果進入了厭倦期,心理上有了渴望,看見其他色彩時,此時從視覺到心理都進入一種全新的感覺狀態,其色彩對視覺、對心理的沖擊力可能是最大、最強有力的,有一種驚異之感。
光色的對比在應用中有同畫面的對比和前后畫面的對比。對比的目的在于區分、區別、突出等,在同一畫面中有環境畫面的塑造,造就環境的光色特點,環境的空間感,環境的層次感、透視感,如暖色在視覺中有接近感,冷色有推遠感,故在塑造環境中,光色的分布、分層,對比的方式,對比的程度尤為需要。
舞臺戲劇演出有較多的場次,前一場和下一場的轉換,它們可能是相連的情節,可能是相連的時間,可能是相連的情緒,可能是相連的氣象狀態。它們可能時間是相連的而情節不相連,也可能情節是相連的而情緒不相連,也可能時間是相連的而氣象狀態不相連等等。各種的狀態則應有色彩上的不同對應,如同色或同色不同飽和度的應用有著兩場緊相接的感覺;同調不同色的應用,有著延續中的不同感;不同色調的不同色,有著跳躍的不同感;對比色的應用,則有截然的不同感。
人們在生活中對已熟視的環境會有一種漠視的感覺狀態。對熟視中的各種顯眼的色彩已熟至不會用過多的目光去顧及。而到了新的環境,一種特別的新鮮感導致視覺對新環境的每一個物體都有著新鮮的感覺,每一個物體的顏色都會使視覺加以重視,猶如五光十色之感。色光的寫實表現可能對環境中的每一種光色或幾種光色或某一種光色進行有意的加重、有意的強調,使環境更為顯眼,使環境更為突出,使環境更為有特點,更為符合劇情、劇意,更為符合某一節中的氣氛。而所有的用色、用光并沒有違反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所有加重中的強調,跟劇中的故事更接近了,給予觀眾的感受是更有吸引性和可看性。比如表現冬天的陽光,可以用淺藍色表示冷的感覺;表現夏天的陽光,可以用黃色、淺橙色表示熾熱的感受。在表現晚上的屋內燈光時為了表示室內室外的區別,燈光運用橙色,而室外運用深中藍色,屋內的走廊也可用偏冷的色光來表現兩個空間的不同比如在處理環境氣氛光時,其在空間籠罩的色彩,可能取的是環境中的某一個主色。如環境是在一片草地上,其空間的色調可以取綠色,可以取翠綠色,可以偏濃,也可以偏中偏淺,其根據是光照在草地上綠色的草地反射出的是綠色的光,則空間充滿著綠色是不足為奇的。
總之,在舞臺演出中所出現的每一種光色都是人為的,刻意的,是一種語言表達的元素,在傳達相應的信息,而且和劇意相吻合,以此造成特定信息的一種氣氛,一種感受,一種特定形象,一種特別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