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靜/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八里罕中學
媒介的合理使用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在傳播學中,媒介是鏈接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發生關聯的介質,是承載信息傳遞的形式。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將傳播學推向了前沿,成為人們獲得知識的新途徑。
信息化、網絡化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界限,拓寬了教育的渠道。教學的方式從單一變得多元。傳統教師的權威性教學主宰著課堂的全過程,在信息化的沖擊下轉變成引導者的身份。教師的啟發性引導,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起到全局掌控和點撥的作用。語文科目的學習具有信息量和任務量大的特征,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的學習,教師角色的定位和職責的履行顯得異常重要。對知識進行甄別和篩選,對知識進行提煉和加工,對知識進行原真性和實用性的分析,公正客觀的評價,糾正不正當的判斷和言行,都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是一種集合,它融合了影、音、字、圖、表等多種信息,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動靜結合,抽象與具體結合,虛實結合,實現對文字的解讀向圖文并茂的轉向。以《毛澤東詞二首 沁園春長沙 采桑子》為例,景色怡人,大氣恢弘,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通過視覺沖擊感受到景色的美,能夠升華情感。新媒體下,教師也可以利用客戶端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工作。慕課和反轉課堂等形式的應用,都是加強交流和解決難點重點的有效手段,滿足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能夠及時掌控信息并在授課中進行適時調整。
新課標是教學改革的指揮棒,它明確的指出了語文教學的地位。作為交際工具,語文的傳承作用不可替代,是人類文化的組成。語文課程具備了二元性功能,即工具性、人文性。在傳承中國文化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表現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語文的二元性功能逐漸受到來自網絡的挑戰,尤其網絡語言的使用,沖擊了語文規范性的使用,這種不良影響既從語言形式表達上有所體現,同時也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和情感表達。網絡的跳躍式思維,語言的斷裂,文章的粗造化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導致了思維遲鈍、知識貧瘠、審美能力退化等一系列的影響。如何尋找并回歸教師的主導地位,更好的解釋教育理念并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化的內涵,打破傳統思維,利用媒介的優勢塑造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求真務實,向上向善。信息化的特點表現在共享性和擴張性兩個角度,對信息的辨識能力和融匯能力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必然要求。語言是信息的表達形式,媒介是表達和傳播語言的輔助力量,語言和信息在交際中存在復雜的交織,認清語言和信息的現狀,作出規范化的調試,在深入全面把握新課標要求的同時建立信息化思維,使高中語文教學更加豐滿,詳實,多元,促進知識的多角度呈現,提高教學水平。
語言和文字構成了語文的魅力所在,媒介的展示將教學內容以聲音、影像、圖片等形式所展現,是對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是更形象化、具體化了,這種以媒介參與語文教學,能夠幫助教學內容被學生所理解,但它不能成為教學內容的全部。教師要把握好媒介在課堂中的比重,在備課過程中要明確哪部分內容適合引入媒介展示,而哪些內容必須保持原汁原味的體會,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媒介以不喧賓奪主為宜。以《赤壁賦》為例,這篇文章的背景講述的三國時期的故事,可以先播放一個《三國演義》的片段,引出關鍵人物,也可以播放耳熟能詳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這兩就會迅速的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力,從對古文的恐懼感和距離感一下子迸發出興趣點,以此進行課程的導入。教師或學生對學生的大意進行梳理后,逐一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字里行間感受英雄的魅力,感受景色的壯麗。在對文章細節的把握中,謀篇布局,情感表達,可以通過誦讀來表現,并進行小組討論。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靈活性是以把握“度”為前提的,要做到內容的深入淺出,就要對教學內容深刻的了解和掌控,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課內外的有效鏈接是語文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所在,二者互助互進,相輔相成。課內的學習內容在課外要加強領悟和反思,教師要能夠全面掌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性作用。媒介的使用要界定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是否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避免在教學中濫用媒介,層次混淆,否則,語文課的教學就會發生偏頗,變成欣賞課,美術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