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保山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曾有專家評價我國的戲曲,將其總結為“傳統文化、活太藝術”。其中,“傳統文化”指戲曲屬于幾百、上千年前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面貌、思想及觀念。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不能與現代的流行藝術相比較,傳統文娛與流行藝術之間所包含的韻味各不相同,反映出來的魅力也有明顯差異。“活太藝術”是指我國的戲曲不是一種死板的格式,與博物館文化不同,戲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傳承和發揚中被不斷創造和革新,使其更能反映出某個時代的文化特色。中國的戲曲與古希臘羅馬戲、古印度戲并稱為三大古老戲劇文化,而后其他的兩種戲已經銷聲匿跡,中國的戲曲卻還在流傳,因為中國戲曲重視在不變中追求改變,總是在進行著獨特的新陳代謝活動。
元雜劇是我國戲曲的一個重要高峰,但在元末清初時期就逐漸衰落下去,直至消亡殆盡。當元雜劇流傳到民間,在明嘉靖年間,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改革時,使昆曲大量吸收了北曲文化,也就是元雜劇中的元素。由此看來,我國戲曲的名稱與表現形式在不斷改變,在戲曲的不斷發展中進行自我激活,使其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中國戲劇的發展中,在前面的戲劇面臨發展瓶頸時,新生的戲曲類型會充分吸收其中的優點,形成一種新的戲曲特色。
騰沖佤族清戲的傳播歷程也是這樣,騰沖是我國與南亞相通的要沖,從明洪武開邊后,甘蔗寨就成了軍旅商賈去緬甸停留歇息的必經之地。在明嘉靖后,朝廷曾對當地的礦石寶藏進行開發;康熙六十一年,清朝政府還對甘蔗寨的居民進行土地與夫役安撫政策。使當地居民能夠安居樂業,逐漸恢復了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使其由原來的封閉型發展開始轉向開放型。在此期間,無論是南來北往的商賈,還是軍士均紛紛在甘蔗安家或停留,也使得甘蔗寨開始具備了接受中原文明的基礎。隨著雍正、乾隆時期中原文化在甘蔗寨的不斷滲透,湖北古老的青陽腔也隨之流入當地,促進了新戲曲的創造,并稱這種戲曲為清戲,俗稱為湖北高腔,進而產生了相關的傳承人。
古時,佤族清戲的劇本有三大冊,每冊均厚達一寸。遺憾的是在抗日戰爭后,劇本逐漸散落遺失,只剩一冊,由于后期較長一段時間沒有進行演出,也沒有專人管理劇本,當發現這本僅存的劇本時,已被老鼠啃咬,導致其中許多頁面破損難尋。幸虧有少年老藝人與清戲的愛好者還保留了一份手抄本,因手抄本不似原本完善,因此劇目也較少。現今保存較多的主要來自于《三孝記》與《白鶴傳》。《三孝記》中保留的劇目主要有“姜姑刁嫂”“姜詩順母休妻”“逐趕龐氏”“蘆林相會”“安安送米”等五折,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姜詩作為一個大孝子,為了母親辭官、休妻,但也反映出我國古往今來由于婆媳關系不融洽,給家庭帶來的不幸,給孩子造成的影響。《白鶴傳》中保留的劇目主要有“鐘離點化”“越墻成仙”“湖子渡妻”等共三折。另外,通過對在世老藝人的訪問回憶記錄的還有“大堂上壽”“山伯訪友”“天官賜福”“文正趕科”等共十余折。其中“天官賜福”在春節期間演出,表達向上天祈福消災的意愿。從劇目總體上來說,清戲中多數是生活小戲,是對民間生活的一種反映和寫照,以告誡、砭貶邪惡為思想基礎反映生活疾苦、人生坎坷。
佤族清戲是騰沖縣唯一一種被正式列入中國少數民族劇種的地方戲劇。佤族清戲具有文辭優美、故事感人、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的特點,表現手法既善抒情,又善敘事,曲調悅耳動聽,抑揚頓挫,具有非常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被譽為“珍貴的民族劇種”。
佤族清戲起源于民間,作為一種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戲劇,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佤族清戲的唱腔發展至今,基本沒有很大的變化,仍然保留了傳入時的原生形態,體現出云南地區的原生態文化,唱腔特點反映了淳樸的思想、勤勞積極的生活態度,弘揚了忠孝禮節的傳統美德。可以說,弘揚佤族清戲就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于佤族清戲的文化價值進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大力發揚佤族清戲有利于弘揚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有利于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從建設和諧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也具有重要價值。另外,發揚佤族清戲有助于豐富當地人民的群眾文化生活、加強當地精神文化建設、提高人民素質,有助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所以我們有必要高度重視佤族清戲的傳承保護和繁榮發展的工作。
綜上所述,清戲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悠久的傳承歷程。我們不僅應該積極探討其文化特點,還應該采取相關的保護措施,防止傳統文化出現失傳的情況。
注釋:
①段龍山.如何保護騰沖“佤族清戲”[J].民族音樂 ,2017(4):38-39.
②李美嬌.佤族清戲期待走得更遠[J].云嶺先鋒,2016(12).
③李紅梅,尹紅澤.臨滄佤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J].普洱學院學報,2016,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