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霞/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在對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進行分析和研究時,需要了解文化的具體內涵,如何站在狹義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存在緊密的聯系,文化涉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長達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之中,我國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研究學者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我國的文化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文化與理論品質存在緊密的聯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的發展,需要立足于理論品質要求,真正地實現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良性互動。
我國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社會競爭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主要在于我國十分關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以此來更好的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包含許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之下仍然擁有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需要以新時代的思想道德建設為切入點,積極的挖掘傳統文化之中的精髓和內涵,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弘揚,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更多的依據。
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只有真正的實現兩者的互動和溝通,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人類文明進程。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共同體以及社會成員之中采取縱向交接的形式實現自身的繁榮發展。中國歷史上出現個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交往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先進的經驗和文化,從而促進了本民族的進步。因此,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存在許多不同類型的社會結構,并且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文化傳承體系。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發展和整理的過程中,實現了有效的繼承和弘揚,充分地借用各種社會力量,發揮監督和約束的作用和價值,并達成了一定的社會共識。這種較為完善的社會文化體系,不僅能夠推動文化傳承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保存中華文化優秀的特質,而且也為世界文明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社會整合力和生命力。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主要在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未斷缺,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交融,因此,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世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構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家園意義重大,只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求,不斷的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進一步發展,才能保證我國在傳統文化繼承的過程中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和共贏。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必須要以文化為重要的源泉,充分地為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依據和保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發揮自身傳承文化的作用。真正地為理論的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重要的陣地,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有效的應對來自西方不良文化和思想的侵蝕。我們必須要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切入點,真正將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聯系在一起,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需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更加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目標,實現習總書記關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必須充分地發揮思想引領的作用,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條件,將文化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更好的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文化領軍人才,保障我國能實現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緊密溝通和互動,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之中的重要保障,只有真正的實現文化自信,才能夠更好地肯定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的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要以堅定的信念為基礎和前提,做到堅定從容,通過不斷地奮發進取來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我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相對較強,能夠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吸收來自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經驗,不斷地實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充分的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和基礎。
另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血脈,文化代表著人類的文明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基石。只有不斷地實現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才能夠保證社會實現長期穩定。在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之中,我國十分注重對在教育領域進行文化傳承、堅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學校教育成為了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和載體,在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存和推動新文化建設的過程之中,學校教育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站在宏觀的角度,以培養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為切入點,真正的發揮文化主體價值和作用,樹立良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自信精神。對于社會公民來說,也需要結合個人的發展需求,樹立堅定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信念,從而做到獨樹一幟和自立自強。
要推動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我國必須要以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為切入點。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較大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自信心越來越強,因此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國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在全球化趨勢不斷擴大的今天,許多不良文化和思潮開始侵入我國,國際形勢在不斷地變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時代,各種信息和數據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廣泛的傳播,為了能夠在文化信息傳播碎片化時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文化自信的樹立提供更多的依據,必須要立足于社會形態多元化發展的新形勢,了解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程度,分析國家的綜合實力,正確的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和優秀文化,利用不同的文化傳承手段和傳播渠道,將先進文化傳播出去,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依據和支柱。
文化的傳承與自信離不開相互交融和互相進步,除了需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全方位的看待自身的先進文化之外,還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真正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與其他優秀文化的兼容并蓄,以此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文化傳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真正的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基礎,保證文化傳承獲得源源不斷的推動力,結合文化發展的要求,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實現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同時我們還需要將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結合,積極培養人民群眾文化傳承意識,在明確我國優秀文化同時結合優秀文化的不同內容和形式進行不斷的創新,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社會競爭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實現我國綜合軟實力的穩步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