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韜/江西省臨川一中實驗學校
近年來,提起熱播影視劇,你會想到什么?多青春大戲,多古裝戲,多出自網絡文學改編。網絡文學IP大熱,在市場上頗受資本青睞。
2016年,大熱電視劇《歡樂頌》、《錦繡未央》、《最好的我們》、《寂寞空庭春欲晚》等,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微微一笑很傾城》等均源自網絡文學。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瑯琊榜之風起長林》、《夏至未至》、《擇天記》等電視劇和《秘果》等電影也帶網絡文學屬性。
2018年,電視劇《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香蜜沉沉燼如霜》、《武動乾坤》、《媚者無疆》和電影《悲傷逆流成河》等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也取得較高收視率。
網絡文學繁榮,改編成熱門,助力影視領域百花齊放。
40多年前,影視與文學經典結合密切,市場上涌現了文學改編劇的熱浪。如今,從影視劇劇本來源看,文學經典改編劇日漸式微,而網絡文學改編卻一路高歌猛進(劉佳文,2015)。
網絡文學,沒有明確的定義。簡單來說,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的文本作品。相較傳統文學,更多的不同在于展現形式,即通過移動端或PC端進行呈現的文本鏈接。
網絡文學進入門檻低,呈現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文本內容和形式具有多樣性,例如,主題包括修仙玄幻、青春言情、勵志搞笑等,形式包括對白體、小說、散文、貼文等。第二,網絡文學有較高的互動性,通常網絡文學創作者在起點、晉江文學等主要創作平臺上進行寫作,讀者可以留言評論,與作者進行互動。第三,知識產權問題相對嚴重。互聯網加速信息流通,網絡文學幾乎零門檻,經常出現剽竊、洗稿等問題,造成原作者知識產權的被侵害。
網絡文學改編熱潮在數字上的表現更是驚人。根據艾瑞網(2018)的研究數據,網絡文學具有超強的IP屬性,輻射在泛娛樂化領域有超5千億的消費市場。泛娛樂核心產業包括影視劇、動畫、游戲等。就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而言,在2017年前9個月中,“網絡播放覆蓋人數Top10的電視劇中有5部都改編自網絡小說,且排名占據總榜單前四”(艾瑞咨詢,2018)。可以說,網絡文學改編依然如火如荼,前景可觀。
網絡文學成為影視劇追捧的香餑餑,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受它自身的優勢驅動。
外界環境:(1)政府政策導向。廣電總局在2015年發布“一劇兩星”政策(指同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個衛視頻道播放),這個政策發布后讓衛視臺購買成本增加,會對電視劇資源的購買價值進行考量,那些粗制濫造品自然失去市場,而制作精良的作品會受到市場追捧和競爭,使得好劇本格外搶手。(2)“互聯網+文娛”的聯合發展。互聯網越發成為大眾的生活必需品,文化娛樂產業的成熟和創新,為網絡文學改編提供基礎。
自身優勢:(1)基數大,有優質內容和流量儲備。網絡文學的數量大,類型多樣,不同題材都有它的“常青樹”,自身具備知名度和堅實的讀者群體。(2)大多貼近生活,易引發共鳴。像青春題材講述高中大學生活很容易拉近觀眾距離。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享世界美譽。近來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網絡文學的繁榮,而網絡文學也是我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面對網絡文學改編熱現狀,我國文學的未來發展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看待事物應該站在辯證的視角,同樣,網絡文學改編熱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首先,豐富文學內容,促進文學發展的多樣性。從前文的網絡文學的特點論述可以看出,網絡文學類型多樣,無論是主題還是寫作形式都非常豐富。網絡文學的寫作平臺有它的運作模式,較常見的包括創作界面的設計,制定寫手福利政策,例如,讀者留言評論和推薦打賞、平臺簽約上架增加傳播量、網絡作品出版化等,通過種種福利來吸引寫手入駐。平臺的寫手各有所長,擅長的題材和風格不一,創作者的基數大,相對應的平臺網絡文學作品的基數也很大。而網絡文學改編劇也不拘泥于同一種題材,熱播劇又會反過來鼓勵某一種題材的文學創作。由此,網絡文學的改編熱潮能從數量、主題和寫作類型等方面促進文學發展,使文學更加多樣。
其次,刺激文學創作熱情,為文學發展提供后續動力。網絡文學的繁榮,一是對文學創作本身產生直接影響,平臺寫手入駐非常容易,所以寫作門檻比較低,有志之士或許慕名而來,進行初次創作。二是網絡文學繁榮造就了一批知名寫手,獲得了高薪報酬,例如,根據每日財經網(2018)數據,2018年網絡作家財富榜中,榜上排名前十的作家版稅皆超過2500萬,榜首唐家三少版稅達到1.3億。高額報酬也刺激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改善了文字工作者的經濟地位。三是網絡文學進入改編浪潮,影視劇的播放給文字創作提供了另外一條出路,換言之,網絡文學改編熱培養了一批知名網絡作者,也鼓勵了有文字夢想的人士投身文學創作。
再次,為文學作品的商業化泛娛樂化發展樹立了榜樣。“互聯網+文娛產業”是時代發展的一個趨勢,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投身泛娛樂化市場中,而且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為網絡文學本身謀得了一條長遠發展的道路。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一個分支,對傳統文學的再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同時,網絡文學的繁榮讓文學拋掉“高冷晦澀”,改編劇更是走向大眾和平民。這點站在作家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理解,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更多的是對文字抱著滿腔熱血,喜歡分享記錄和描述罷了,這個創作群體本身就是平民作者,文字會更傾向質樸和生活。而站在讀者角度,網絡文學的目標群體同樣是平民群體。作者和讀者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平民網絡文學網絡(鄧時忠,2007)。網絡文學改編后面向的依然是群體大眾,即便內容深刻,在語言上也會深入淺出,滿足觀眾需求。這就使得文學作品更加親民平民。
最后,引發知識產權思考,維護文學作品和作家權益。譬如,2018年在網絡文學大會上用20個詞總結過去發展的20年新變化,其中“IP (Intellectual Property)”“付費閱讀”(李菁,2018)等內容就能看出大眾對知識產權的意識逐漸提升,逐漸改變過去的盜版、免費獲取信息資源等不尊重知識產權的惡習。
第一,網絡文學改編重視商業屬性,反而限制了文學的純粹性和多樣性。艾瑞咨詢(2018)統計了2017年1-9月的熱播劇前十,在5部網絡文學改編劇中,60%為古裝,20%為現代都市,20%為盜墓懸疑(如下圖所示)。這些網絡文學改編被極大地商業化,書面表達轉為臺詞后,反而有些矯揉造作,文學性有所喪失。而且逐利驅使下,網絡文學在創作上也會更多地考慮作品的商業性,例如,哪一類作品容易產生流量,哪一類作品容易搬上熒幕等,而不會在文字上較真,降低文學的純粹性和多樣性。
第二,粗制內容泛濫,與真文學南轅北轍。網絡文學質量整體不高,改編后依然難掩劇本差的本質。網絡文學改編仍然火爆,但反觀觀眾越發不買賬,究其原因,還是網絡文學原劇本的質量有待考究。經常看劇時刷彈幕,觀眾對劇中角色的對白表示無能為力。近年盡管收視率高的改編劇,例如,《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悲傷逆流成河》,也難免被突出文字改臺詞,功底太差。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學改編的趨勢并不會戛然而止,我國文學的未來發展勢必依然會受到網絡文學的浸染和沖擊。這實際上對網絡文學改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防低質濫造品混淆視聽。譬如,建立網絡文學門檻機制,不是任何想寫文章的人就有創作網絡文學的資格,這需要平臺相應的責任編輯來把關。此外,還可以建立社會的批評組織,低質量無內涵的網絡文學作品一是給予批評,二是對其改編的價值通過試點試播、社會調查和劇本評分等手段做考量,維護文學性,凸顯作品價值。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繁榮,網文改編更成時尚,對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機遇來說,對文學的豐富性,鼓勵文學創作、商業化發展途徑、走入平民大眾和呼吁知識產權保護五個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就沖擊而言,一是商業化妨礙文學純粹性,二是內容粗制,不能戴真文學的帽子。未來網絡文學改編需要更多注意質量,創造更多優質的內容,發揮其積極作用,促成文學領域的新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