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敬業中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國家重視復興傳統文化,要求以德育人,“孝”再一次成為了主流價值觀,但由于孝道文化的斷層以及市場經濟下家庭結構的改變,親子關系發生了扭曲,出現了嚴重的孝道危機,關于不孝養老人的報道日益增多,例如:“七成老人帶孩子受累不討好”、“啃老族”、“空巢老人”等,嚴重的不惜大庭廣眾之下打罵父母索要錢財,這些社會現象引人深思,歸根結底還是孝道文化的缺失帶來的負面效應。如何能在新時代下重建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孝道文化去解決現存的社會家庭養老矛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孝文化的演進歷程及在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中的作用,加深對孝文化的認識及理解及探討孝文化的中斷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沖擊。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橋開發區為例,通過訪談的方式展開調研,通過整理訪談錄音進行歸納總結,從心理、健康、生活條件、醫療保障、自身愿望等不同角度展開探討。通過對孝文化的研究總結經驗,借古喻今,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讓老人可以有一個幸福滿意的晚年生活。
(1)研究工具:電腦、手機、打印機、速寫本、錄音筆、攝像機等;(2)訪談范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橋開發區千家和眾新家園及其周圍社區;(3)研究方法:確定了該選題后,首先查閱《二十五史》、《孝經》、《弟子規》等書籍并結合歷次參加的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歷史講座筆記,梳理自三皇五帝至今的孝道文化發展歷史,然后通過訪談的方式采訪了社區及其周邊老人,通過整理訪談錄音發現問題,結合周圍生活環境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
中國孝的傳統自三皇五帝以來就存在,在《史記·堯禪讓舜》記載: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提到了堯讓位于舜的一部分原因是舜孝的品德。而后在歷史的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周文王作為周的首領端正自己的孝行以教化天下,《史記·周本紀》有載:“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周王朝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制,家庭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強化,使孝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鞏固、傳承。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興起,孔子著《孝經》,在書中第一章開頭就提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明確的給出了孝的概念以及孝道的具體內涵,主要包括:奉養父母、服侍父母、敬愛父母、勸諫父母、喪葬父母等。后世關于秦王朝“孝”的認知方面存在誤解:以為孝文化在秦王朝焚書坑儒的歷史大環境下被中斷,其實不然,秦王朝在倚重法家思想的同時,也重視儒家,對于孝文化則是與時俱進地改革“孝治”并使之法制化,在倚重“儒學”的國學體制的同時推行弘揚宗法倫理的禮制。漢朝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治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官方正統化,從而推動了孝文化的發展,使孝文化根植于漢民族骨髓。到了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文人占據社會的主流,孝文化進一步深入強化。往后的金元明清沿襲發揚漢文化,同樣推崇“以孝治國”的政治宗旨。在清朝成書的《弟子規》有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把孝文化以書籍的方式深入到兒童教育方面。通過封建社會的歷代發揚,確立了“孝”的正統地位。
清末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沖擊了傳統文化,因為清末國力衰弱,大批社會有志青年選擇了西方文化作為救國之策,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方面提出了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宣稱“打倒孔家店”,破壞了孝道文化的傳承,而后的五四運動,傳統的孝道和養老理論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批判,雖然如此,孫中山先生等人依舊在提倡孝道文化,但由于歷史大環境的沖擊及新思潮的崛起,孝文化在民國時期一定程度上被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文藝大繁榮,國家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加之市場主義經濟下孝道危機的出現,孝道文化又一次為社會所關注,成為建設新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之一,通過重視傳承孝道精神以維系家庭的和睦與維護老人的權益為社會所共識,重構孝道文化勢在必行。
對周圍社區的老人圍繞著養老方式、生活狀態、自我感受及意愿等方面展開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到社區老年人大多具有退休金及養老保險,在物質上相對滿足,但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環境的大背景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占用時間多,導致留給家庭的時間較少,無法有效的照顧孩子和陪伴父母。尤其是工薪家庭,大多面臨成為家庭中的“孝子孝女”和事業上的“精英人士”角色的兩難選擇,造成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老人被迫違背意愿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來幫子女帶孩子的現象盛行;(2)如果父母留在故鄉生活,子女無法經常陪伴照顧,老人獨居的“空巢”現象流行。(3)父母的醫療費用全都是通過自費加基本醫療保險實現的,醫保范圍有限,如果碰上重大疾病,家庭經濟負荷過重。
中國古代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造就了中國式家庭關系,也就是父母養育子女,子女敬養父母的關系,這種以農耕經濟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養老模式作為根深蒂固的養老文化被傳承下來。孝道文化隨著歷史的演進與小農經濟的發展,不斷的傳承發揚。但由于孝文化的中斷,“孝”的傳統被國人摒棄,重塑與當今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孝”文化勢在必行。
在歷史上子女供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人倫規范,不僅強調養父母之身更注重養父母之心,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要求父母為子女服務,其中要求父母替子女照看孩子以及“空巢”現象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把照看孩子的責任加諸于父母會在一定程度上給老人慰藉,但更多的是帶來身體上疲憊和精神上的負擔。老人期望含蓄弄孫,以享天倫之樂,但現代人卻把它變成了老年人的負擔。另一方面只是給予父母適當的關心問候都會因為工作的忙碌而缺席,更何況陪伴照料父母,如果發生重大疾病,病床前的照顧和醫療費的負擔等方面都會存在諸多矛盾。
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孝道危機,不少人迷失了理性與道德,親子關系發生了扭曲,不孝的行為不斷增多,出現了諸如對父母情感冷漠,遺棄、虐待老人等丑惡現象,這使傳統孝道受到嚴重的挑戰與沖擊。在此背景下,研究孝道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繼承與弘揚孝道思想的合理內核有助于解決當前社會的孝道危機。只有構建了合理的孝道觀念并將之付諸于實踐,當前不孝的現象才不會繼續膨脹。對孝道思想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有助于繼承其中的合理因素,揚長避短地復興傳統孝文化以維系家庭及社會和諧。
1、借鑒歷史得出的建議
“孝”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演進的文化傳統,在解決養老問題方面形成了一些先進的舉措。在秦王朝在倚重法家思想的同時也重視儒家,對于孝文化與時俱進地改革“孝治”并使之法制化。可以借鑒這種這種解決方法,將“孝”上升到法律層面,采取相應的行政手段對不孝的行為做出懲治,例如把不孝順的子女列入誠信黑名單,罰款,思想教育,社會輿論監督等。雖然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約與監督作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一家官方養老園,保證一些無所依靠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其實養老院在我國歷史悠久,但存在諸多的問題,如管理欠缺,虐待老人的現象頻發并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公立養老院資源緊張入院難,民營養老院生存困難;興辦養老院的入門標準太低,資質、條件、管理水平欠缺等。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老”的養老觀,本次研究著眼于當代“空巢”老人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1)獨居老人可以與其他老人在一起形成互助養老的模式;(2)在某一區域的老人中,如果有子女在陪的,可以創造一種居家集體養老的方式(在陪子女與其他離家的子女達成協議,由信任的在陪子女照顧一群獨居老人),這種模式可以讓老人在家獲得照顧關懷陪伴的同時讓在陪子女獲得一定的經濟來源;(3)加強健身設施、圖書室、醫務室、浴室、黨員活動室、娛樂休閑室等老年人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豐富老人精神生活。
2、結合周圍生活環境提出的建議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有一種“小飯桌”家庭托管模式,大多以陪讀家長為經營者,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放棄工作,到孩子上學的地方陪讀,但由于陪讀所需的經濟需求及辭職后的心理壓力較大,催生了一種“小飯桌”模式:一位家長照顧一群孩子,把家庭布置成給孩子提供吃飯、午休、晚自習的場所,同時兼顧輔導孩子課后學習。這種模式具有以下優勢:(1)可以節省學生在路上的通勤時間,保證良好的休息治療和交通安全;(2)提供溫馨良好的食宿環境,使現在的獨生子女可以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3)父母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來兼顧工作和父母,解放照看孩子的老人,讓他們可以在暮年獲得所希冀老年生活。采訪結果顯示許多老人最喜歡的養老方式是可以與自己同齡人生活在一起,而這種“小飯桌”模式可以達到此目的。
醫療環境方面,希望在社區和老人聚居的區域突出對老人的醫療和康復工作,保證老人的日常就診和體檢,盡量做到小病、常見病不出院門,防患于未然。同時對于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建議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出資購買一份大病商業醫療保險,保證其晚年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就醫,避免“因病致貧”的現象發生。當然在這方面還有賴于公共醫療服務及商業醫療保險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