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琳/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近些年,在中哥雙方共同努力下,哥倫比亞漢語教學及推廣,整體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社會各界對學習漢語的熱情高漲。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文化交流活動日漸頻繁。截至目前,哥倫比亞已成立3所孔子學院、4個孔子課堂,分別是安第斯大學孔子學院、EAFIT大學孔子學院、塔德奧大學孔子學院和新格拉納達孔子課堂等。截至2017年10月,哥倫比亞在華學生共1090人。哥倫比亞正掀起“漢語學習熱”的浪潮,在這一良好態勢下,暗流涌動。我們要正視那些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或者說不利于發展的部分因素,提出有效措施,引導漢語教學與推廣事業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在哥倫比亞,人們崇尚閑散自由的生活方式,主張輕松快樂式的學習理念。他們不愿承受壓力,大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因此在漢語課堂上,教師布置的語言漢字練習作業經常很難完成。哥倫比亞人的思維方式比較感性,信奉理解力。學生經常不習慣于獨立思考與傾聽,相同的問題,不同人反復要問很多遍。他們喜歡團隊學習的方法,可以分擔學習壓力,可以集思廣益,與此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解決,學習效率低,影響漢語教學效果。
在國外進行漢語教學的教師,需要對當地的文化習慣、學生的文化心理于學習方式有很深入的了解,以適應當地課堂的需要。尋找到不同文化中的平衡點,既不妥協遷就也不能蠻橫生硬。通過語言教學、文化介紹與熏陶,讓學生們慢慢體會理解這種語言和文化背后所承載的思維方式,淡化由于深層文化原因所導致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碰撞。
當下在哥倫比亞,漢語教學缺少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衡量標準,漢語教師在不同學校中經常自成體系,互相競爭。漢語級別的設定,隨意性較大。往往依據本校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制長短等方面進行劃分。
由于缺少普適性和公認的評價標準和教學綱領,學生在轉學或者升學過程中,學習漢語很容易遭遇到困難,會出現同樣的內容反復學習的現象,降低了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習漢語的獲得感,對全盤漢語教學的系統性和持續性形成負效應。
哥倫比亞漢語教師群體主要由國家漢辦選派的公派漢語教師和漢語志愿者教師構成,流動性大成為哥倫比亞師資隊伍的一個明顯特征。阻礙了教師群體形成一種長期固定,能有效的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機制。由于哥國的教育部門尚未有漢語教學整體性發展的方案與計劃,哥倫比亞的漢語教學狀況當下總體呈現較為松散的狀態。
在哥倫比亞本土較難找到適用的漢語教材與工具書,一些漢辦的精品教材較難訂到,僅在當地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可以見到這類資源。但因數量有限,很難滿足教學需求。即使拿到教材,也會受課時安排、語言注釋、教學方式等方面影響,在教學中經常出現各類問題。漢語學習者上課沒有合適的教材,課下缺少工具書籍與輔助練習的材料。網絡上,漢語教學的英文資源非常豐富,相比之下,西班牙語的漢語教學資源就顯得極為有限,不利于當前漢語教學的發展。
近年來,國內出現很多新編漢語教材,但因為宣傳力度不大,推廣范圍不廣,缺少相關部門的幫助與扶植,且國內發行渠道與海外市場嚴重脫節等問題,出現了以下現象:一方面,教材在國內多得出現滯銷,而國外又難覓蹤影;另一方面,出現許多優秀漢語教材被閑置的狀況。當下的情況是,我們并不缺少漢語教材,只是缺少一個暢通供應,推廣發行的有效渠道,缺少一種對現有優秀漢語教材扶植宣傳的機制。
綜合考量當前世界范圍內漢語教學與漢語推廣總體趨勢,哥倫比亞漢語教學與漢語推廣事業,未來必將呈現本土化、規范化、規模化的發展方向。
哥倫比亞漢語教學與推廣呈現本土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兩方面趨勢:師資本土化與教材本土化。
師資本土化傾向。一是國內選派國外任教漢語教師的素質要適應本土化需求。經走訪調研,在80個學習漢語的受訪者中,表示希望教師懂西班牙語的占62%,希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西班牙語和漢語授課的占52%。
由此可見,在廣大的漢語學習者心里,可以使用所在國語言進行教學是一名合格漢語教師的必備素質。漢語教師從國內選派至哥倫比亞執教,使用西班牙語授課是一項基本素質,此外,教師還應要適應當地的教學方式。中哥兩國的文化氛圍與學習方式迥然不同,國內教師來哥執教,一方面要了解拉美文化和拉美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免遭遇文化休克現象,我們要教會他們“用中國人的方式來學習中國人的語言”;另一方面參考所在教學機構的教學要求和對象的特點,制定相適應的漢語教學綱領。二是培養更多的本土化漢語教師更符合未來發展的需求。綜合考慮漢學中心的研究需要、教育的連續性特點、師資成本計算等因素,能夠扎根在當地的漢語教師更符合當地教育機構需求。隨著海外市場對于師資需求的轉變,國內專業型漢語師資隊伍培養理念,也逐漸由培養母語國教師,送往海外,轉向引入本土,培養外籍教師。者有利于在當地迅速建立本土化漢語教師隊伍,一方面外方院校更愿意出資選派培養留得住的長期任教教師,另一方面漢語教師本土化的趨勢也更利于中華文明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扎根傳播。
教材本土化傾向。表現在本土化教材的編撰方面,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更多符合哥倫比亞國情和文化心理的本土教材的出現。它們需要適應不同教學對象的要求,更符合當地人的漢語學習習慣。現存的本土教材,也應與時俱進,實時更新內容。
目前在哥倫比亞漢語教學基本呈現凌亂的發展狀態,教學機構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缺乏整體協作意識,沒有統一的規范化管理,很難形成發展合力。漢語教育發展時間較短、缺少政府教育部門的有效介入是造成這一情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升,中哥兩國經貿文化往來更加緊密,政府逐步意識到漢語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強漢語教學與推廣的規范化管理勢在必行。
一是漢語教學體系的規范化。漢語教學大綱是為漢語的教學提供基本依據,是漢語教學與推廣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普適性的指導意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套適用不同階段學習者需求的漢語教學綱領或標準,是規范哥倫比亞漢語教學的根本所在。以此為基礎,漢語水平測評系統和漢語教材的建設才能真正的做到步調統一,才能實現漢語教學體系的規范化。有助于漢語教學與推廣事業健康發展。
二是漢語師資隊伍的規范化。當前在哥倫比亞,漢語教師的教育背景專業化不足,教學經驗匱乏,呈現良莠不齊的發展狀況。伴隨發展,漢語教學師資隊伍將逐步壯大,漢語教師執業資格考試已經復考,教師入行的門檻逐步提高,不再僅僅是會說能教漢語就可以上崗,市場的需求必將會對現行教師結構進行整合,使其變得更加專業化,規范化。
哥倫比亞漢語教學的發展逐步呈現規模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哥倫比亞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參照拉美地區其他國家的做法,將漢語納入哥倫比亞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勢在必行。進一步擴大漢語教學在公立教育機構的影響力,讓更多的普通民眾可以接觸到漢語,而不是只將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層面。漢語推廣在哥倫比亞的規范化歷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