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升旸/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構建“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發展模式,探索“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發展對策,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構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產業升級,保護“一帶一路”區域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通過“一帶一路”區域生態旅游建設,不僅是促進經濟建設和文化交流的要求,同時也是保護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要響應國家號召進行“一帶一路”建設,首先要將經濟建設擺在首要地位。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第三產業,是經濟現代化建設當中的朝陽產業,同時也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進行“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發展,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對“一帶一路”區域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拉動國內投資、創造國內需求,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騰飛、人民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產生和諧共贏的國際經濟與文化建設氛圍。
經濟現代化建設中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而注重綠色環保與生態平衡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可以很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完成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將生態旅游業作為經濟全面發展的先導產業,達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資源開發、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共同進步,確保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和諧共贏。
安全穩定的周邊環境是一個區域順利進行經濟建設的前提。目前,中東地區民族錯綜復雜,給我國西部地區的安全帶來沉重壓力,也給“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負擔。同時,東南亞周邊國家蠢蠢欲動、爭端頻繁,不利于國家之間友好的交流與合作。
一個地區的經濟騰飛往往依賴著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的發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我國西部地區交通不發達,公路、鐵路網沒有全面鋪開,運輸成本高,國內地區之間交流合作與資源流動難度較大,拖慢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建設與資源開發的進度。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荒漠、戈壁灘遍布,生態環境脆弱,給旅游資源的開發造成了很大難度。同時,對沿線綠洲的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也造成了一定壓力。
要想進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與建設,首先要加強國際交流、溝通與合作,解決國際爭端,在經濟建設問題上達成共識,營造安全穩定、和諧共贏的發展環境,為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的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有著迫切需求。一方面,部分地區交通設施建設落后,需要進行公路網、鐵路網的全面鋪設,配套的交通服務設施的建設也要跟上;另一方面,交通線路建設完成后,沿線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同步進行,加大“一帶一路”沿線的人力、物力投入,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打造生態旅游。“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一方面,要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將荒漠變為適宜動植物生存的綠洲;另一方面,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也要對現有的生態環境加以保護,防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破壞。
旅游業是一個地區的名片,“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的發展可以帶動該區域的經濟全面發展與產業聯動,我們應充分把握這一良好發展機遇,加大旅游開發,切實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