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邑高級中學
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作為巴金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成功的反映了整個封建大家庭的變遷史。《家》反映了家族文化中的封建專制思想。這種思想造成了巴金對舊家庭的感情矛盾源于舊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兩重性。以及在五四新文化的播撒下的家族封建制度有著不一樣的時代特征。在特定的時代里,內因和外因相結合促使封建制度下的家族文化慢慢地走向衰亡。
通過拜讀巴金的《家》可以感受到其蘊含著豐富的個人情感,將個體人物情感與情緒進行人格化的抒發,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作為小人物在制度與生活中,控制與被控制中的掙扎與斗爭。為讀者編織出一張籠罩著壓抑的無形的情感網,使讀者品讀的過程中沉入其中。閱讀巴金的《家》感受到其壓抑之感,感受到對心靈情感的束縛,并且在作品中的人物最終難以擺脫情感的壓制,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制度與生活中難以突破自我,人生走向悲劇,而通過故事的構建與人物情感的編制,實際上是自我的尋找,作者以作品角色探尋人類悲劇自我根源。通過閱讀巴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其對制度文化的解剖,正如其自身縮水“我曾說我鞭撻的是制度”通過對制度的感受,與歷年經歷相結合,經歷歲月的沉淀,將生活環境作為創作的背景。對于制度巴金不僅是停留在批判的與分析之上,而是在制度的基礎上對情感的冷靜思考,并用情感表現展現出對制度的理解。
在作品《家》的尾聲部分,覺慧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憧憬與向往但又伴隨著迷茫,用期盼的情感“逃離他可詛咒的家”正如作品所說: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又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他這樣想著,前面的幻境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也沒有時間去悲惜被他拋在后面的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輕輕的說了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恒向前流去沒有一顆停留的綠水了。
對于小說作品中,隨著對于傳統觀念的不斷改變家庭組織結構也逐漸發生了時代性的蛻變。《家》中巴金更突出了家庭的變化展現了其變化趨勢,但是依舊存在著困惑與矛盾,可見在《家》的創作過程中,巴金時時凸顯出謹言甚辯的思考模式,即使是對時代變遷的理解也在傳統倫理中進行審慎思維。對于“家”的不斷回歸與出走,凸顯出巴金對于內心的思考與堅守,更展示出對信仰的堅持。在《家》這一作品中,巴金在對舊有傳統反抗的同時進行自我救贖并期許未來。對于缺乏情感的“家”進行現實的出離,卻正體現出對本我的找回。在《家》的作品中,出走與回歸相離相伴,使得巴金借此不斷的表現出在創作之時對理想與現實進行糾結,利用潛在的矛盾進行抽絲剝繭,而最終搜尋到的答案就是對真實“家”的渴望與守護。
在面臨“死亡”之時,封建家族的家長將人性的壓制泯滅進行彰顯與爆發,似乎“死亡”成為彰顯人性爆發心里深處吶喊的大門,當“死亡”來臨之際,禁錮的思想、心靈的吶喊得以釋放,從傳統觀念中進行抽離,將人性本心進行還原,對真實進行思考。在面死亡之時,高老太爺展現出作為祖父的內心感受,完全表露出了內心的真實感受,當面對兒子墮落腐敗孫子逃跑躲婚,自己辛苦打拼創建的家業即將敗落之時,內心的情感分崩離析,彰顯了無奈之情,當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并破滅之時,開始審視自己,發現并認識自身的過失。在傳統封建文化的影響下,他們不允許彰顯內心深處的情感,溫情慈愛不能流露,需要壓制情感,變現出身份對應的嚴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在習慣表露情感,即使面對自己的至親,也不能展現真實情感,情愛被掩藏在內心深處,他們的身份使得他們獲得了尊重、順從卻喪失了親情、真誠與愛。但得不到情感的慰藉是他們便得嚴苛、暴戾,內心也充滿痛苦,并且即使渴望感情也不能表露,久而久之,似乎情感上只剩下發脾氣與權威。在《家》這一作品中,細細品讀可以感受到高老太爺代表的長輩家長內心的痛苦、孤寂以及良心深處的不忍與自責,這也可以彰顯人性依舊存在善良與對情感的渴望。
巴金的作品中,心理扭曲、人性泯滅的人物身上始終存在中復雜的人性,即在作品中依舊透露出他們的善與美,依舊存在人性的溫暖。通過對人物的深層感受,深深體會到人道主義色彩,即使充滿壓抑的情感中也能在悲涼中感受人性的光輝與溫暖,深深的展現出巴金作品的人文精神。在對傳統觀念繼承的“舊人”,巴金的表現手法并不是直面的抨擊與丑陋簡化,而是運用諒解的手法,給予在現實中掙扎的人們一絲的希望;對于新時代的代言人“新人”巴金充滿活力的贊揚與稱道,但并不是一味的稱贊與渲染,是在同情之余給予批判。
在進行現代化的道德文化、倫理精神轉變與樹立時,需要大眾的支持、社會的支持,但是社會并為形成完全支持性的輿論模式、基礎建設、利益關系等,因此大眾缺乏共鳴的心里,在進行現代化的轉變時,道德文化與倫理精神受到的阻力不斷。巴金的創作時期也正處于過度的階段,其作品中也充分展示了對過渡階段人性轉變的摸索,挖掘傳統文化價值的同時向現代化價值進行轉化,轉化的過程并不是單一的否定,而是從單一的、片面的排他選擇,轉向整體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柯雨.巴金《家》中的兩類不同文化沖突[J].作文教學研究,2016(04):76~77.
[2]劉曄.記憶中的家——獻給巴金及《家》[J].語文世界(高中版),201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