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其中之一的經典文化。它的形成不僅是各個時期人才思想上的總結,也是對各個時代不同人生活的一種描述。一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如果將這些事情都轉化為詩詞歌賦,既是一種記錄,又是對生活的一種美的描述。所以在我國語文課程中十分重視詩歌教學,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詩歌學習與古代圣賢對話,并且和他們一樣去感受生活。但是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頗深,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只為了學生的成績,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樣就導致語文中詩詞歌賦的存在成為了枯燥的,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能夠達到詩歌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與新課標改革的標準背道而馳。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必須從詩歌教學的重要性出發,找到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改變詩歌教學方法,創造一個趣味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利用詩歌學習,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首先,詩歌教學能夠豐富課堂的氛圍。詩歌作為人類靈感或是某種情緒在一瞬間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有著獨到的文學意義。學習詩歌能夠改善課堂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豐富自己的感情世界,補充在情感經驗的不足,或者是引起學生心中的共鳴,能夠將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順利的傳導到學生的心中。欣賞詩歌更加容易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系,當學生朗誦詩歌時,非常容易與老師產生共鳴,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激情洋溢的朗誦帶動學生、感染學生,詩意將會彌漫在課堂上,將課堂氛圍營造的非常和諧。
其次,詩歌教學能夠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有很長遠的影響。將詩的種子埋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的心靈、精神、大腦都被詩歌感染,讓詩歌貫穿學生的整個生命,從此學生身上自然帶上的詩人的氣質,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啟迪,無論是面對困難還是待人接物,都能夠做到處事不驚。同時,多學習詩歌也是一個保住童心,讓一個人更加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好辦法。
當然,詩歌本身最為一種文化形式,作為優良的文化傳承至今,一定是有其獨特的魅力,而這樣的魅力就值得我們學習,并且繼續傳承下去!這是我們國家五千年文化的標志和代表,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的一種責任。即使不為其他,也應該為我們自身的身份而傳承詩歌文化。
詩歌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很多的中小學甚至是大學課堂上,對于詩歌的解讀和理解還是停留在“翻譯”的層次,不能夠全面系統地感受到詩人的意境,只能古板的做一些基礎的直譯。因為詩歌本身的特色就是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某種情感或是某種想法,而當學生將學習文言文的一套方法用在學習詩歌上之后就出現了一種情況,當學生學習詩歌的時候,沒有意境感,難以體會到詩歌的含蓄之美。
其次,詩歌教學的主要問題是出在老師身上的,教師沒能夠完善系統的教授給學生如何去鑒賞詩歌,只是使用死板的“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總結”這樣的方式去教學,使得整個教學的環節和內容相當的無聊和枯燥,要知道,詩歌本身是一種很奔放自由的文化形式,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不僅不能感受到詩人的情緒以及想法,甚至學生會很自然的畏懼學習詩歌,從而對詩歌教學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此外,詩歌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存在很多的歷史原因,因為詩歌存在的時間比較久遠,很多事情都得不到了考證,大多數都是依靠出土的文物很一些史實,經過專家的推敲而得出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未必就是正確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這樣就導致了說法不一,而這樣的不同恰好是無從考證的。
正是因為詩歌教學十分重要,而詩歌教學中又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法,以達到開展詩歌教學的目的。筆者也將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去學習詩歌、鑒賞詩歌,有很多角度。教師不能夠為了幫助學生達成做題模板而忽略了從多方面去鑒賞詩歌。學生能夠從多維角度去看待詩歌也就能夠從多維角度去看待生活,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詩歌知識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對生活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情趣。詩歌從寫作背景、用詞、意境上都非常有深度,教師要讓學生從全方面去欣賞詩歌。比如在賞析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首詩是開元初年的詩人王灣,被江南清麗山水的美景所吸引,從而寫下的千古名篇。“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作者用春潮漲涌之景,寫下了江面的開闊。用帆船的懸掛,表明江面風的順和。在這一幅江面美景鋪現在學生眼前下,教師要從“情思”去帶領學生與作者對話,感受作者“鄉書何處達?”中對家鄉的思念。從多角度去欣賞詩歌,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多角度看待生活。看到事物聯想、看到美景抒懷,這樣的生活才充滿色彩的生活。
要想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生活
的美,教師必須注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境。一顆浮躁的心是無法觀察到生活的美也無法感受到生活的魅力,所以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去培養學生的審美心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的活動和體驗上都感受到美。心境并不是說培養就馬上能夠擁有的,它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而詩歌恰好能夠幫助學生擁有審美心境,當學生以恰當地情緒去賞析詩歌時,情趣必濃。教師要讓學生以恰當的心境去看待詩歌去看待生活,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學生如果采用浮躁的心態去學習,那么也感受不到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寫這首詩時的胸襟和氣魄,也感受不到其中“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所以教師必須要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心境,讓學生用心去感受詩歌,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要想真正的讓學生去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去感受到生活的魅力。那么學生除了要擁有觀察的眼睛、自己的情思,還要能夠寫出來。教師可以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試著寫一寫,比如看到春天,能夠寫出來什么樣的一句詩歌;思念父母,能夠寫出來一句什么樣的詩歌等。通過簡單的練習,能夠讓學生成為作者,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也就能夠穿越時空的限制,與作者直接對話。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與生活的美,何樂而不為。
總之,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它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夠幫助學生沉下心來,用心、眼睛去觀察生活。這樣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就能夠發現生活的情趣,能夠豐富自己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周靜.高中現代詩歌情趣化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6.
[2]畢文婷.古典詩歌藝術手法鑒賞的教學探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7.
[3]郭玉霞.初中現代詩歌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