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州師范學院
洪堡特提出每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他認為,人從自身中造出語言,并通過同一種行為,把自己束縛在語言之中。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引起學界探討,薩丕爾(1921)進一步指出,語言形式決定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申小龍(1993)把語言看作人的思維、人的基本行為、人的世界。很多學者都從不同側面指出語言不能簡單地視為任意的符號系統。Langacker(1987)認為語法是觀念化的現實的符號表達,社會的文化規約對語言結構,特別是句法結構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余澄清(2000)將英漢句法結構的不同歸因于民族的思維方式的差異。
Boucher & Osgood(1969)通過心理實驗發現,人總是追求好的、積極的、美的事物。因此傾向于默認肯定值的詞無標記,標記否定詞。Zajonc.R.B.發現英語和一些歐洲語言的褒義詞的使用頻率高于貶義詞,我國學者鄒韶華在統計多種材料后,也發現漢語中積極意義的詞和消極意義的詞的使用頻率大致為7:3。中性詞的語義偏移大多偏向積極意義,偏向消極意義的極少,僅局限于與“有”相結合的“脾氣”、“意見”、“看法”等少量的幾個。
Jespersen(1922)發現,在英語中存在一個總體的規則:多數帶有un-或in-的形容詞都是貶義詞,比如unimportant,unattractive,inappropriate,illegal等。Zimmer (1964)提出:否定詞綴附著于表意“積極”的形容詞,而排斥帶有“消極”意義的形容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研究表明,每種語言都是積極的。
其實語言中積極向上真善美的追求還體現在很多其他方面。例如,去菜市場賣魚,一般會問“這魚是活的嗎?”而一般不會問“這魚死了嗎?”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會問“你父母還健在嗎?”不會問“你父母故世了嗎?”廖秋忠(1992)提出的“積極態度原則”制約著詞語的排列順序:正面事物排在前面,消極事物排在后面。漢語許多詞語的構成也遵循這樣的原則,例如:本末、安危、盛衰、取舍、進退、興衰、成敗、賞罰、恩怨、優劣、甘苦、尊卑、利害、褒貶等等。
對所有語言,發音系統都力求簡潔,盡可能少的音位種類和數量;語音系統具有對稱性。這為人類語音和諧共性提供理論基礎。語音的和諧具體體現在發音更加流暢省力。英語中相同的詞素會有不同的變體。例如,impatient,incomplete,illiterate,irresponsible都是通過在形容詞前添加否定詞素in構成,但構詞過程出現不同的變體(im,in,il,ir),變體的選擇取決于讀音。比如,polite首音[p]為雙唇音,與同樣雙唇音的[M]結合,發音更加自然,從而更和諧。齒齦音[n]與雙唇音[p]相結合,就會給發音帶來不便。
語音中的很多現象,比如同化、異化、弱化、省音都是為了使發音順暢產生的,因此體現了語言的和諧原則。
在同化現象中,tenth的/n/是齒齦音,后面的/θ/是咬舌音,舌頭在發/n/音時,在部位上受/θ/的同化,處在牙位置;漢語普通話中難免[nan mian],后面的音會影響前面發音,變為[nam mian];法語absent中的濁輔音/b/要讀成清輔音的/p/。
異化現象較為少見,更多體現在方言中。但是漢語普通話中,當兩個上聲字連用時,第一個上聲要變成陽平,這是調位的異化現象。例如“老虎”兩個音節都是上聲,連在一起的時候,前面異化成陽平。
弱化指一個較強的音由于所處的地位或受臨音的影響而變成一個較弱的音,原本清輔音在語流中卻發成濁輔音,塞音的卻發成擦音,在此過程中,發音阻力減少,語流更加順暢。比如英語中,of[v]→[v],but [bt] →[bt];漢語中,木頭[mu tou]→[mu to],復元音[ou]弱化為單元音[o];腦袋[nɑu tai]→[nɑu t?],復元音[ai]→單元音[?]。
為了語音的和諧,語言會改變語法規則。比如英語中,元音開頭的名詞前面,an代替a;法語中主有形容詞mon遇到以元音或啞音H開頭的陰性單數名詞用mon代替ma,指示形容詞cet就專門使用在以元音或啞音H開頭的陽性單數名詞前。
認知以及認知的產物概念是存在于語言和現實的中間階段,反映人類的心智,絕大多數抽象概念是靠隱喻實現的。作為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隱喻利用熟悉、具體事物去感知和描述陌生、抽象事物。隱喻依賴于人的心智和體驗,由于人的心智和體驗相似,不同語言具有相似的隱喻,反映相似的世界觀。英語字根cru-或者cro-表示“十字,十字形”,crucial意為“非常重要”,這個意思就是“十字形”的隱喻引申義,人在十字路口面臨的是選擇,概念隱喻中人生被比作旅行,因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當然是重要的,這恰恰契合了漢語的隱喻。
洪堡特認為,語言世界觀既體現在語言共性中,也反映出語言的民族差異性,英語“cross”除了“十字形”,還有“十字架”的意思,由于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crucible”有“嚴酷的考驗”之義,漢語中的“十字”則無此義。
:
[1]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