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是人類文化歷史上最早誕生的藝術形式之一。“詩毋離志,樂毋離情,文毋離言。”自古以來,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人們抒發、表現、寄托感情的重要載體,熏陶感染著人們的心靈,在滿足著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產生著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目標,那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新時代賦予群眾文化工作的新任務,如何在群眾文化中培養和提高群眾的音樂審美水平,實現群文音樂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社會教育意義,也成為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群眾文化,是指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群眾文化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音樂是群眾文化中一項具有普及性和綜合性特點的文藝形式,不但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對于人民群眾普及提高自身修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向群眾普及音樂知識,提升審美水平,培育優秀文化素養,是群眾文化工作的必須肩負的重大責任。
音樂審美是指欣賞者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感受、品評,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體驗的思維活動,涵蓋了音樂和美學兩個領域,因此,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必須建立在豐富的音樂知識和良好的審美價值基礎之上。
群眾文化中的音樂審美,更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一是可以提升群眾的藝術品位水平。音樂在群眾生活中無處不在,是最受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恩格斯說過:“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因此,音樂審美,可以提升群眾的藝術品位和修養,進而推進社會整體素質的進步和提高。二是可以塑造群眾優秀人格。人民群眾通過音樂獲得美感體驗,可以實現情感共鳴,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進而塑造群眾優秀的人格品質。三是可以提升群眾音樂綜合素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在音樂審美中,群眾的音樂鑒賞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等音樂綜合素質都能得到提高。
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相通,音樂審美本身就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廣大群眾只有多接觸、多欣賞、多體驗,才能從大量的音樂作品中,通過對比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形式和風格,感受到不同音樂不同美學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一方面要提高創作能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提供給群眾去欣賞和品鑒;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各類音樂活動,例如組織群文音樂比賽、優秀作品推介會、中外名曲欣賞沙龍等,引導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為群眾全面大量接觸和了解音樂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寓教于樂中,促進群眾對音樂認知的提升。
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有助于群眾更好的理解音樂,從而獲得更深刻的音樂審美體驗,因此我們群眾文化工作中,要結合群眾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相關培訓,普及音樂知識。重點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讓群眾學會欣賞音樂。將各種風格的音樂分層次的推薦給群眾去欣賞,并在欣賞過程中加以指導,讓群眾感受到音樂之美。第二,讓群眾學會理解音樂。通過講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背景,或者音樂風格的發展過程,讓群眾更加深刻的去理解音樂。第三,讓群眾學會表現音樂。讓群眾親自體驗創作、表演音樂的過程,通過實踐,掌握一定的音樂技巧,從而激發熱情,加深美感感悟。
音樂作品本身,確實有高雅和通俗之分,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的音樂作品,針對群眾普遍的文化水平,更側重于選擇具有通俗易懂和娛樂性特點的音樂作品,但這并不意味著群眾只能接受通俗音樂,而與高雅音樂無緣。任何藝術都從文化層面都是相通的,群眾的文化素養直接影響著音樂審美能力和水平。因此,我們要重視群眾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般的開展音樂審美教育,而是要主動延伸拓展教育范圍,廣泛開展文學、美術、書法等各類文藝活動,不斷提升群眾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更高,從而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進步。
在群眾文化中培養群眾音樂審美能力,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加深群眾對音樂的了解,社會對音樂活動的支持以及群眾綜合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提升,因此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積極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民素質的提升做出應有貢獻。
:
[1]陸小玲,尹業高.音樂審美體驗中的詩意想象[J].黃鐘,2000(1).
[2]陳麗萍.試析音樂欣賞水平的培養與提高田[J].歌海,2007(6).
[3]吳桂華.淺談如何培養與提高音樂欣賞水平[J].時代文學,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