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
《指南》中也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可見其多年前的思想對現代教育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小班幼兒對一切充滿好奇心,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即生活中的教育點,挖掘生活素材,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游戲是幼兒體驗生活最好的途徑,也是最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在幼兒園“生態潤澤文化”背景下,我們班以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情節、情境,充分利用班級的空間、櫥柜、墻面、走廊、地面,創設了一個互動式、對話式、浸潤式的區域游戲環境,讓幼兒能隨時隨地與環境、材料互動、對話,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活動室外的走廊有一塊主題墻。主題墻是根據班級所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而設計的,它將孩子們在主題活動中的探索、發現、活動的體驗、感受、創作進行了即時呈現,并且還根據幼兒的興趣延伸出來有趣的互動游戲。
創造性游戲中,師幼根據繪本《好餓的毛毛蟲》里的情節,商量開設了果果家、糖糖家、蟲蟲家、奶酪劇場、蝴蝶美食屋、毛毛蟲工地。有一次,果果家的媽媽想去糖糖家,她想造個大地道,直接鉆到糖糖家,小朋友們覺得這個主意簡直太有趣了,于是我們一起到幼兒園的環保回收屋找來了幾個大大的廢舊紙箱,把它們連接成了一個毛毛蟲秘密通道,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自由地鉆爬到鄰居家做客。實踐證明,越是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幼兒越喜歡,因為它生動、自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注重生活化的教育,在小班的一日活動中,生活化應更加凸顯。小班幼兒是好奇的、好動的,讓每個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在過程中游戲、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應該提供什么材料?怎樣提供?在班級《轱轆轱轆》主題中,小汽車是小朋友都很喜歡的玩具,我們請每位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一輛玩具小汽車,我在美工區投放了白卡、顏料、玩具小汽車,孩子們看到提供的材料后,迫不及待的用輪子蘸上顏料開到白紙上,有了顏色后輪子的印痕看得更清楚,孩子們看到了不同的輪胎花紋;看到了因顏料濃淡而產生的色彩變化;看到了因輪胎走向不同而交織出的線條肌理。“這次小汽車壓扁的是紅色的番茄,所以這里是紅色的。”“我的小汽車開得很遠,開得多像兔子耳朵呀。”“咦,辛潤達的汽車腳印像高樓大廈!”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孩子的美術作品能否提供給孩子們更多的學習可能性呢?我和孩子進行了對話討論,“漂亮的汽車可以放在哪里欣賞?”,孩子們議論紛紛,“可以貼墻上”、“送給爸爸媽媽”、“美食屋生意不好,可以送給買東西的顧客”,這些主意真不錯,我問道:“可以怎樣說呢?”接著孩子們吆喝道“賣東西啦!賣東西啦!買吃的送漂亮的畫!”。他們想到用自己的作品去招攬生意,小顧客拿到贈品后對畫作的欣賞,這個由孩子們自發自主衍生出來美工區與游戲情節的串聯讓屬于他們自己的區域游戲更富于趣味性、情景性、創造性,同時也加深了孩子對于游戲的自主體驗。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踐行陶行知理論,讓陶行知思想走進幼兒園,走進班級中,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中,“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如何在游戲區域中幼兒解放幼兒,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呢?
這學期,幼兒園開展了一個“瀾幼小當家”活動,讓幼兒當家作主,真正成為幼兒園的“小主人”,他們早晨在大門口迎接小伙伴的到來;升旗儀式中他們為周冠軍班級頒獎;餐點盥洗時間他們進到各個班級檢查小伙伴們的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我們小班的小朋友看到哥哥姐姐來到班級了,禮貌的與哥哥姐姐打招呼,邊洗手邊念起了洗手兒歌“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指縫搓一搓,大拇哥搓一搓,手腕搓一搓。”吃飯的時候對著小當家說,“我的小手扶小碗了”,“看我棒不棒”,“我吃完啦!”。漸漸的,孩子們愿意飯前洗手;愿意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愿意自己穿、脫衣服。在一日生活中,獲得了身心的雙重豐盈和發展。幼兒的直接經驗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豐富多元真實有效的資源,所以幼兒的游戲學習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去。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育與生活的密不可分。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作為一線教師更該領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價值,將其精髓滲透在日常活動中,利用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教育,讓幼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親身體驗、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激文.幼兒園田園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