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個人形象是他人通過觀察、聆聽、接觸等各種感覺形成對某個人的整體印象,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能夠針對性的塑造個人形象。
微信“朋友圈”差序格局促使個人塑造不同真實度的自我,個人與他人的心理距離的越近,對他人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因此,他人對個人的整體印象與真實的自我越接近。微信“朋友圈”中存在著與現實社會中不一樣的差序格局。傳統的差序格局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社會關系網絡。“朋友圈”中的差序格局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親疏遠近的差別。微信“朋友圈”團體格局促使個人塑造個人理想角色形象,不僅可以借助“朋友圈”來針對性的塑造各種理想角色形象,還可以規避角色間沖突,同時塑造適應不同團體的理想角色形象。
微信“朋友圈”在塑造個人形象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一把雙刃劍。個人通過微信“朋友圈”,向外界傳達訊息,發布照片、評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等。希望他人憑借個人所傳達的信息,形成對個人的整體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不僅可以篩選自己傳達的信息內容,還可以選擇接收自己傳達訊息的對象。因此,對特定人群進行定向暗示,有助于塑造個人形象——不同人群心中都完美的個人形象。但是,過度的利用這項“朋友圈”功能,所塑造出來的個人形象太過虛假。微信“朋友圈”的特點是大多數朋友圈里的關系是基于現實關系建立的網絡關系。雖然個人可以通過這樣的“朋友圈”功能達到塑造完美形象的目的,但是,這樣完美的個人形象并不是真實的“自我”,只是“朋友圈”中的“我”。
微信“朋友圈”能夠強化信息可信度。原因在于微信朋友圈多是基于熟人圈子所構成,這樣的圈子不僅存在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也存在于現實社會生活中。即使個人對“朋友圈”內的信息無法證實,也可以通過信任來填補這種缺陷。基于微信“朋友圈”內高度的社會信任關系,在“朋友圈”范圍內傳播的信息的可信程度能夠得到提高。
微信“朋友圈”能夠強化信息傳播的準確度。原因在于微信朋友圈中的關系像一張編織的大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結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一條連線。個人在他所處的朋友圈內傳播信息,可以通過一條連線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多條連線形成小范圍內的傳播。
微信“朋友圈”能夠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在微信朋友圈這樣的社交關系網絡中,當個人在他所處的朋友圈內傳播信息,他所在的圈子中的其他人能夠不限時間、不限空間的知曉這個消息。
微信“朋友圈”具有大眾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朋友圈”內信息傳播準確度高、速度快。但“朋友圈”另外的特點卻會引起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微信“朋友圈”能夠無形的提高信息的可信程度。
“朋友圈”內用戶同質性提升宣傳效果。“朋友圈”中存在多個基于共同愛好所結成的群體。進行“朋友圈”宣傳的人的周圍,存在一個有共性的群體,這個群體中出現潛在客戶的比例極高。商家的營銷信息能夠直接傳達至潛在客戶,宣傳效果更佳。
“朋友圈”內個人社會地位能夠影響營銷效果。基于“朋友圈”的群體有一定的分工協作,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領導與服從關系,以及伴隨此關系的內部權威。當個人在群體內或者群體外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時,他在群體內就擁有內部權威,他的意見就能對他的追隨者產生較大的影響。
借助微信“朋友圈”進行營銷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效果是建立在商家與用戶之間的信任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上。微信“朋友圈”的構成——熟人比例高,使得朋友圈內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信任關系。這樣的信任關系,使我們更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所影響,從而使得商家的營銷效果得到提升。但是,微信“朋友圈”中的營銷,也存在很多惡性營銷,雖然營銷效果不錯,但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如不良商家的虛假優惠信息通過“朋友圈”的迅速蔓延,雖能達到宣傳不良商家的目的,但會導致部分用戶上當受騙。
不當使用微信“朋友圈”易于造成各種社會問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要從問題產生的根源開始。在個人方面,應樹立正確的微信價值觀、使用觀,正確認識自我,正確對待網絡社交活動和現實社交活動的關系。在微信開發商方面,強化開發者的責任意識。在政府方面,應合理權衡隱私和公共安全之間的重要程度,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在造成社會影響前,將不實信息扼殺在傳播途中。其次,通過完善法制體系,使用法律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穩定發展。
:
[1]張宗海.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學生責任教育與啟示[J].高教探索,2002(3):37.
[2]王俊秀.“網絡推手”的罪與罰[N].中國青年報,2010-05-12.
[3]南宏師,張浩.網絡傳播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4]蘇一芳.人肉搜索與網絡集合行為[J].中國青年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