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20余年浩瀚的電影長河中,在人們不滿足于起初單一的視覺奇觀之后,劇本一直作為電影的靈魂而存在。電影在中國的發展緊跟國際潮流的步伐,業已成為了大眾最重要的文化消費品之一。然而,電影劇本創作與開發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一塊“短板”,無論是與電影導演、演員、電影技術,或者是中國電視劇劇本的生產相比,中國的電影劇本的水準都似乎出現了斷崖式的脫節。在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將給電影帶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的今天,中國的電影劇本格格不入的難堪境況便成了當下最棘手問題。本文略述中國電影劇本創作現狀,提出若干關于改善方法的思考與建議,關鍵在于要有效地利用本土改編優勢進行劇本創造,力爭打破原有的創作題材狹窄的格局,擺脫院線電影劇本庸俗化的尷尬現狀,并且從產業角度入手,優化電影劇本的開發模式。
中國電影人中不乏優秀導演和演員,但若細數過硬的劇作人和編劇團隊,恐怕很少能有讓人心服口服的答案。全國已搞過“十大導演,十大男女演員”的評獎,甚至要搞十大制片人評獎,而電影編劇這支隊伍卻無人間津。中國的電影劇本創作薄弱,大致有這么幾個突出的問題。
影視作品在中國的電影審核制度下,難有大展拳腳讓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在諸多受影響的環節中,劇本創作當是最受限制的。由著名編劇蘆葦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霸王別姬》改編的電影,在大陸上映時,多少因為劇情涉及“文革”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人物朦朧的同性戀傾向而刪減了部分劇情。同為蘆葦操刀的文學改編電影《活著》也由于政治原因一直沒有在國內上映。審核限制了劇本的創作的創新與大膽,鮮有編劇涉及以特定時期為背景的劇本。
在諸多受人詬病的電影情節中,青春電影中的反目、出軌、墮胎橋段應該是一個典型。有趣的是方便以明星作為賣點青春電影都以同樣落入俗套的情節充斥了近幾年中國電影的熒幕。中國的大量青春電影,劇情弱智、故事老套、炫技過頭,沒辦法,只好靠一兩個偶像明星撐場面。這幾年流行的魔幻電影中,專注于技術與畫面的創作團隊無視了荒誕、低俗的情節的存在,《大話西游3》借用了《大話西游》的人物關系,卻毫無邏輯的整理了一出西游鬧劇,甚至不知用意的安排了同性戀元素。
現行的劇本開發從來源上分為兩類:一種是編劇主動開發,他們將自己創作完的劇本交由劇本經紀公司或者其他渠道向制片公司兜售劇本;另一種則是編劇受雇創作,當制片人自己萌生或是從別的地方發現某個值得被制作成電影的點子或作品時,便可能雇傭編劇將其發展為劇本。這是明面上的規則,有些時候,已經有一些名氣的編劇接下了受雇創作任務,卻因為人情或者其他原因,轉手承包給一些不知名的行業菜鳥,再掛上自己的名字。這樣的“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實在無法為構建一個健康的劇本市場做出貢獻。
中韓合作的電影《重返二十歲》成功運作,故事與韓國電影《奇怪的她》來源于一個劇本,對中國電影來說,《重返20歲》的成功是運作的成功,這種成功的滋味,終究不夠酣暢。既然能夠改造韓國劇本,那在本土改編上就能發揮更大的優勢。
《湄公河行動》是一部票房與口碑兼收的國產電影,它的劇本來源就是2011年發生在金三角的“10·5湄公河慘案”,講述的是中國緝毒特警如何憑借智慧與勇氣偵破湄公河大案,電影上映后,與以往不同的是,觀眾似乎對這部主旋律電影非常買賬,《湄公河行動》的成功暗示著現實來源與劇本創作之間的悠遠聯系。真實故事往往更有牽動人心的曲折情節和現實人物的真情流露,毛澤東也曾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如是遇到創作瓶頸,不妨從中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中發覺劇本靈感。
文學作品向來是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為輸出了數量客觀的國內外優秀電影。在中國上映5天票房就直逼4億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改編自新海誠監督的同名小說,一度有比攀宮崎駿的趨勢。中國本土的文學改編電影不在少數,縱觀全局算得上是電影劇本創作中表現的比較好的一方面了。趁著現在IP熱潮還未褪去,好好利用本土文學作品,特別是大批粉絲基礎的網絡文學,開發出一批有青年文學作者氣質的優秀電影劇本。實現電影和小說的雙贏,這樣看似走捷徑的方法,實則是一箭雙雕。
安德烈·巴贊指出,電影是一種“美學復合體……電影的歷史就是決定各門藝術發展的獨特因素和已經發展的各門藝術對電影產生影響的匯合”。在優秀電影劇本稀缺的當下,跨界借鑒其他創作內容,也是一條開發出路。電影劇本的跨界開發,也就是從別的版權內容(如小說、電視節目、電視劇、游戲、動漫)等作為藍本進行劇本的改編,已成為好萊塢乃至世界電影界的潮流。美國與日本都創作過大量優秀的漫畫改編電影,今年又上映了改編自同名游戲的電影《魔獸》,且不論這部電影在評價上的分化,在國外電影摸索在跨界改變劇本的道路上,勢必能給中國薄弱的劇本創作帶來一些啟發。
韓國電影《釜山行》在中國卷起一陣喪尸題材的討論熱潮,而鄰國電影的走紅卻我們拋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中國類型電影何時才能百花齊放?難道因為沒有市場,才使得中國類型影片缺位嚴重?那么如何解釋《釜山行》在中國收到的好評?在中國院線排片的電影大多都是迎合觀眾快速消費心理的喜劇片、愛情片、魔幻片、青春片,但得有一些獨特的題材,一家電影院的總排片場次不到三場。如此這般,即使有新穎劇本題材的電影,也因為院線的打壓而賺不到錢,收不回本。幸運的是,在劇本題材方面,網絡大電影的束縛較少,在電影類型化方面做出了不少可貴的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院線電影的市場空白。網絡大電影可以作為劇本創新的試驗田,一方面繁榮網絡大電影發展,一方面給予劇本創作者發揮才能的平臺。
中國電影在院線上映時向來遵守著“一刀切”的審核制度,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關于電影分級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過。雖然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核,看似給劇本創作行業吹了一陣新風,但在上映前,電影終究繞不開被審核的命運,劇作大膽的電影依然沒有出路。如果真想活躍資本市場,在取消一般電影劇本審查制度的同時,還得配套分級制度。若是推行電影分級,無論是對于觀眾需求、劇本創作的尺度把握、電影投資方的選擇投資,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劇本工作者擁有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的重要性似乎很難一開始就受到關注,但是哲學思考的深度影響了劇本的深度,這種深度直接體現在觀影感受中,越耐人尋味的電影就越能獲得觀眾的思考和討論。以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為例,作為在全球范圍內有大量影迷的他,用動畫電影為介質,向世界講述自己的精神世界,若是宮崎駿電影需有情節故事和音樂畫面的堆疊,定不會有今天的風靡程度。劇作家的全部才華就是向人物心靈掘進的能力,好的劇作就是出自心靈,又造就心靈。沒有對電影藝術的真誠,沒有真正劇作家的良心,是不能去寫電影劇本的。
劇本的精神缺位,可能是新時期中國電影難有經典佳作的關鍵。也是庸俗化電影頻出的問題所在。日本電影在含蓄地表達生活哲學的時候,韓國電影正兢兢業業地探討著人性,而美國電影依舊在堅定自己拯救世界的決心。反觀中國電影,電影人、尤其是劇作人遠沒有真正關心大眾的精神需求,不懂中國觀眾到底想要看什么,這樣便始終創作不出由中國特色甚至中國情懷的優秀電影。《英雄》、《無極》這樣的武俠題材也并非是向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而是以一種中國人都不看不懂的方式再向世界出賣中國文化。路遙先生在發表獲得“茅盾文學獎”感言的時候說:“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常青,我們棲息于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將中國的電視劇劇作與電影做比較,就不難發現電視劇劇作的情況要好于電影:中國電視行業從不缺乏好編劇,六六、劉和平都是人們熟悉又喜愛的創作者;而且話題劇盛行,討論的是中國當社會突出的矛盾現象,關注的落腳點是民生。這無疑是給予電影劇本創作的啟發,著眼于生活的藝術,挖掘中國民眾的真實精神需求,才能不再讓電影劇作淪為膚淺庸俗的對白。
提高中國電影劇本的質量,微觀上和宏觀上都要著手實施。從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劇本的創作開發中的程序問題,中國電影行業卻少一套健全完善的劇本開發模式。
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鄧文卿表示,“只有鼓勵電影劇本原創,真正將中國編劇群體的生產力充分發掘出來,挖掘更多符合中國國情的故事,用正能量故事展現人間溫情,才能提升國產電影的質量,讓國產電影持續繁榮。”創造本土的優秀中國電影劇本,不是簡單的呼吁與討論就能落實,要立足原源頭進行人才培養,提高劇作人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和學習藝術的大多數學生一樣,研習劇本創作的學生也有眼高手低的通病,通常是會評論、能鑒賞,但是真的到了創作的時候,靈感與技能就變得捉襟見肘起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彌補藝術與生活的脫節。無論是指導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藝術家是無法培養的,那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任何影視學院或學校只能給予學生所學專業的基礎訓練,使他們具備成為一名電影藝術家所需要的最基礎的條件,即基本理念與基本功。
將好萊塢劇本產業模式作為中國電影劇本開發的范本,也許是中國電影突破劇本創作與開發困境的一條捷徑。大眾熟知并喜愛的好萊塢作為電影工業體系最完善的電影機器,擁有大量的具有專業能力的電影編劇為其創作數量穩定的高質量劇本;并且,好萊塢的劇本開發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工程,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分工體系,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包括對整個劇本開發過程負責的制片人,執筆劇本的編劇,幫助編劇兜售劇本的經紀人以及幫助制片人評估劇本的分析師,對劇本進行潤色的劇本醫生等。中國也可以嘗試學習好萊塢的團隊工程,將劇本創作過程中的分工再細化,形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劇本產業鏈,既能規范劇本市場的創作開發,又能給電影導演輸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劇本,一舉兩得。
沒有好的劇本支撐,電影導演就被逼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遇,到底是行業準入過高導致的人才稀缺,還是行業門檻過低而使得劇本市場魚龍混雜?也許可以繞開電影劇本行業的進入壁壘的問題,依托市場供需關系來篩選優秀劇本。為了使優秀劇作不被拒之門外,也不讓沒有前景的劇本混入業界,競價拍賣劇本的方式自然分流了好次,一流的劇本理應讓投資人為此擲下重金。
再者,中國的電影劇本收集流行“約稿”一說,就是之前寫過的劇本稍有名氣的劇作人應邀創作。劇本創作與其他藝術創作一樣,除風格流變之外,作品質量的不穩定性難以忽視。以陳凱歌導演為例,當年憑借《霸王別姬》奪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但在之后再無能夠傳世的佳作,《無極》的上映又為其帶來了無數詬病。無獨有偶,紅極一時的電影《無間道》,這部作品的導演劉強偉如今也被冠以了“爛片之王”的名頭。藝術創作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電影投資方的風險,與其看“名氣”,還不如將決定權放手給市場。
如果說反敘事的先鋒電影可以擺脫劇本而獨立存在,那么反觀先鋒電影在傳播范圍和受眾接受程度上的局限,劇本對于主流電影領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解決劇本創作這個燃眉之急,培育一批優秀的劇作人才,提升電影劇本創作的質量,優化中國的電影劇本產業,盡早擺脫劇本奇缺造成的無水之源、無木之本的中國影業。見證中國電影(尤其是大陸范圍內的)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的崛起,可能是每一個中國電影人任何時候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真切的期待更多的中國電影劇作人不再是為了一時的票房利益而創作一些低俗陳舊的劇本橋段,而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投身劇作事業,涌現一批夏衍、蘆葦一般的劇作家,為中國的電影創作輸入源源不斷的優秀劇本,屆時,中國電影將毫不畏懼地在世界抬頭。
:
[1]王興東.電影編劇的思考[J].電影文學,1996(5):55~59.
[2]熊慕松.青春電影遭遇劇本之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1-23(07).
[3]牛夢笛.電影劇本呼喚本土原創[N].光明日報,2015-2-2(09).
[4][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80,92.
[5]倪萬.中國電影劇本跨界開發形態分析[J].當代電影,2014(7):20~24.
[6]李春.網絡大電影:中國類型電影的實驗場[N].光明日報,2016-12-10(06).
[7]何天驕,陳漢辭,孫旭.劇本不審查不等于電影不審查 投資者再吁“分級制”[N].第一財經日報,2013-7-18(B01).
[8]王興東.電影編劇的思考[J].電影文學,1996(5):55~59.
[9]路遙在1988年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致詞[Z].
[10]牛夢笛.電影劇本呼喚本土原創[N].光明日報,2015-2-2(09).
[11]向往.電影劇本創作的重要性 兼談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聯合作業的劇本創作現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4):23~29.
[12]彭侃.好萊塢電影劇本開發體系[J].當代電影,2014(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