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了茶葉種植,也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茶產業的國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制茶、飲茶、茶藝、茶道等方面為中心,培育出了濃厚而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并使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中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我國的茶文化逐漸走出國門,其對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和經濟交往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展示我國的茶道精神,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強化中華民族的形象,彰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而且還在于其能夠更好地推進我國茶產業的對外發展,提高茶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和文化價值,促進我國茶產業和茶文化的持續優化發展。
陸羽所著的《茶經》是我國古代典籍中與中華茶文化關系密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這一作品是陸羽畢生精力的親身力作,其對我國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生產與制作進行系統性總結,積累了豐富的茶葉科學知識和茶葉制作的實踐經驗。該書不僅是陸羽篤行不倦、刻苦鉆研的結晶,也是其博采眾長,集多位茶家采制經驗之長為一體的珍貴著作。《茶經》一書一經問世,立即成為了愛茶之人的必讀之“寶”,并成為歷代人所珍視的“茶書”范本。中國茶文化的世界傳播主要也是始于陸羽的《茶經》一書。不可否認,陸羽及其《茶經》一書對我國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對外傳播具有巨大貢獻和重要意義。
總體而言,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境文化、行文化與社會文化。境文化是中國茶文化中的最高境界,也是茶文化可以成為一種藝術文化的要旨。境文化主要是指品茶人在品茶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內心體驗、心境感受,或者由此而悟出的處世之道等主觀性因素。當這種主觀感受與人的理性思辨相結合,進而提升到一定哲學高度的時候,其就形成了所謂的茶藝、茶德、茶道等。比如,人在品茗的時候,可能會由茶香、茶味延伸到茶樹的生長,進而引申到人的生命、人的追求、人的價值等方面的論題,并形成深入思考,久而久之便有所徹悟。行文化,顧名思義,就是體現在行動與實踐中的文化,也就是人們在與茶葉制作、銷售、食用等行為中形成的文化或行為模式。其是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為大眾所認可和采納的行為習慣,并蘊含在人們的吃茶習俗、調茶藝術和以茶待客等方面的行為范式中。比如,諺語中所說的“一女不能吃兩家茶”,即在婚戀之事上,一旦女方接受了某一人家的“茶禮”,就形成了婚戀契約,其就不能再接受別人家的“茶禮”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茶習俗各有特色,從而形成了精彩紛呈的茶文化,各種習俗中所體現出的獨特“行文化”也不勝枚舉。茶文化中的社會文化主要是指對茶葉的制作、銷售等行為通過制度的規范來加以制約所形成的文化,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茶葉產銷日益興盛的現實情況下,社會文化的規范作用日益彰顯。常見的茶文化的社會文化形式包括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舉辦各種茶文化活動節、設立各種茶產業管理機構等。
中國人自古飲茶講究茶道,喜歡探求其中的哲理,并希望以此來達到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幾千年來的實踐與積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茶經》一書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具有“茶圣”之美譽的陸羽,畢其一生之心血所撰寫的《茶經》被后人尊稱為“茶壇上的圣經”,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茶文化書籍之經典,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最完整而又最全面地介紹茶的專著。《茶經》一書語言生動、文采斐然,其既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有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因此,也是一部難得的有關茶文化的文學著作。
如此之經典的一本書,自然也引起西方相關茶人、學者的重視,鑒于語言上的障礙,《茶經》的對外傳播必然要借助于翻譯手段。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異,要想將此書所蘊含的中國茶文化的主要內涵比較精準地傳達給西方國家讀者,譯者不僅需要充分地考慮西方讀者文化語境的差異,進行巧妙的轉換,而且還要盡可能地保留原著的本真和其中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特色。若非如此,盲目地將中國的經典著作進行對外傳播,不僅難以達到彰顯中華文化精華的效果,而且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西方讀者對原著本意理解的偏差與誤解,有損中國文化形象。為此,《茶經》的翻譯者必須在理解著作原文的基礎之上,把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視為己任,靈活地運用多種翻譯策略,避免中國茶文化的底蘊在英譯的過程中流失與變形。
近幾十年來,我國一直在積極地謀求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合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輸出日益得到加強,而大力提升軟文化實力也成為了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之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中國茶文化融合了佛家、儒家、道家等思想精髓,其所追求的綠色、環保、自然、健康的人類共享的理想生活,深受東方和西方民眾的喜愛與贊賞。因此,其在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的普世價值,以及在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和替代的重要意義。而要讓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上得到有效、高質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加強對中國茶文化經典著作進行高質量地翻譯。以茶文化典籍英譯為手段,不僅能夠加快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讓更多的西方國家民眾深入地了解到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提高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而且還能夠讓世界的更多學者多視角、多層面地深刻領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茶經》中的文化精髓既有佛家文化的清凈、頓悟思想,儒家文化的仁愛、中庸之道,又有道家文化的自然、無為思想。其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思想境界,對其進行英譯不能不說是一種挑戰。因此,中國茶文化的英譯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方可把經典原著的意蘊較好地進行傳達。
“禪”是佛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和體現,“茶禪”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茶經》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佛家中的“禪”主要是指信佛能夠修身養心,凈化本心,參悟本我。其精髓在于“參悟”兩個字,因此在“茶禪”相關文化的英譯中,一定要在“參悟”兩個字上下功夫。要達到“禪悟”的境界,信佛之人首先需要凈化心靈,以一顆純凈之心來認知、感受世間萬物;其次要有寬宏博大之胸懷,能夠大度地包容與自己不相容之物的存在,并做到愛不溢美,惡不誹謗。因此,要較好地翻譯“茶禪”文化,譯者需要本著一顆初心,熟讀原文,盡量做到對愿意的完全通曉和領會,同時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慢慢地跟著原文作者去參悟人生真諦,從而達到徹悟,得其靈魂后再對原文進行翻譯,這樣的譯文方能較好地傳達原文的深刻意蘊。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中庸之道便是《茶經》中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處事標準。中庸之道大致表達的是為人處世應盡可能地做到“恰到好處”之意,即凡事不可過于強求,但也不可過于懦弱退縮。因此,對中庸的理解不可望文生義,不能簡單的將其理解為“折中、妥協”之意;中庸更不是僵化刻板、固步自封或毫無原則之意,相反其主張堅持“道義”為本,并采取靈活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翻譯《茶經》中儒家文化之中庸之道的時候,可以采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相結合的策略。兩種翻譯策略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語義翻譯策略注重語義的理解和建構,其主要是為了具有方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中庸”原意的理解;而交際翻譯策略著重對原意進行加工處理,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便于譯文讀者與原著者在深層意義上的交流,以實現雙方理解的一致。
道家文化注重的是“五行”元素及其關系和作用機理的建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茶經》中的道家文化就明確提到了五行之間的關系。讓譯者比較頭疼的是,“金、木、水、火、土”及五行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詞語與文化現象,且五行之意與其字面所代表的意思有著天壤之別,英語中也沒有與“金、木、水、火、土”的內涵密切對應的詞語。因此,在翻譯《茶經》中的五行文化的時候,需要針對西方國家民眾的思維習慣加以調整和措詞。為了保證譯文讀者能夠真正地領會五行的內涵,可以綜合采用“增譯法”、“轉譯法”和“闡釋法”等翻譯策略,以求做到無礙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又可以保留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元素。
概而言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我國積極謀求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更要兼顧文化建設和加強文化對外輸出,以文化交流和對外傳播來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提升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擔當起推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應有重任,而加強對茶文化中的經典著作《茶經》進行英譯和對外推廣是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和提升中國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人民論壇,2011(2):15~16.
[2]王林旭.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J].新華文摘,2012(17):109~110.
[3]丁俊之.中國茶品牌之道[J].廣東茶業,2006(3):2~5.
[4]姜欣,吳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象與其翻譯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8):56~58.
[5]嚴魁.文化翻譯實踐中對歸化與異化的協調運用[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1(1):122~124.
[6]植亞芳,劉學芬.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