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物的概念大陸民法傾向于認為物應該是有體物,即有形的、能夠為人們控制、感知的物體,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光、熱等能源已經可以被人類利用,因此人們從立法上突破傳統民法對物為有體物的限制,現代民法對于物有了擴張,已經將物擴張到無體物領域。
本文認為物的概念應該擴張,不但包括有體物還包括實際能夠為人類控制且對人類有價值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價值的客觀實在都可以歸于民法上的物。
網絡虛擬空間的物品是否視為民法上的“物”,對此有人認為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它是脫離人們生活實際的,不主張將諸如網絡游戲的物品認定為民法意義上的物,認為即使存在游戲賬號被盜取,那么也不應該依據《物權法》來解決,完全可以通過《合同法》主張網絡游戲公司負賠償責任即可,對于第三人不具有物上追及效力。但是筆者認為,網絡空間實際上是以現實的物理空間為基礎,網絡虛擬空間的存在離不開現實物理空間的支撐,只是網絡虛擬空間的進入需要借助特定的方式、程序,需要一定的載體,但是這不能否定網絡虛擬空間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物體,因此網絡虛擬空間是可以成為現實中的物的,而游戲中的裝備、虛擬貨幣等雖然只有在網絡空間中才具有實際使用價值,而對于財產價值,不論是否在網絡空間中使用,這些物品都應該具有財產價值,因為這些物品是游戲玩家用現實中的貨幣購買的,只是購買后將現實的貨幣轉化為網絡虛擬物品,這僅僅是財產的一種轉化,就如現實中只有法定的貨幣才可以在生活中自由流通,而非法定貨幣或者其他如金、銀甚或是古董等物品,這些物體雖然具有價值但是不能隨意流通,他們的流通是受到相關法律規范的,不能因為他們的流通受到一定的限制就否定他們的財產屬性,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為網絡虛擬物品只能在網絡虛擬空間使用、流通,就否定網絡虛擬物品的財產屬性。實際上網絡虛擬空間只不過是與現實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應的空間而已,可以說人們目前生活的現實空間只是簡單的二維空間,而現在的科學研究已經進入三維空間,隨著人們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研究會發現四維、五維空間的存在,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空間與我們現實生活的二維空間不同就否定他們的存在,而網絡虛擬空間就可以讓人們進入三維空間。實際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物品可以被人們感受到的,其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被其特定的所有人所支配,網絡中的物品也是有范圍限制的,基于以上一些理由,筆者認為,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物品應該賦予其民法上物的屬性,就如人們將電、氣等物品認定為民法上的物一樣,將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物品賦予其民法上物的屬性,對于規范網絡具有良好的效果,真正實現物權法的本質在于確定物權,讓人們對本應該屬于自己的物有法律上的保障。
人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這個是沒有異議的,但是對于人體是否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基于倫理觀念不主張人體視為民法上的“物”,誠如康德所說的,人體不是“我的”,而是“我”本身,人不能處分自己的身體,如果人體被視為物,將會出現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混亂局面,當人體被當作物被自己支配時,則有損于內在的人的倫理價值——人的尊嚴。對于康德的觀點其放在當時所處的時代具有正確性,因此在早期的立法中各國都主張人體為民法上的“物”。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對于器官移植、獻血在醫學上已經沒有問題,因此我們的立法也應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當修改,對于人體不能籠統認為是民法上的物或不是民法上的物,人體應該分情況論述。
第一,脫離人體的器官。現在主流觀點一般認為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不是民法上的物,但是脫離人體的器官應該是民法上的物,因此當器官脫離人體之后,其具有稀缺性、具有價值、能夠被人控制等屬性,與物的特征契合,當器官脫離人體后,就不應該在賦予其人格屬性,而應該將其物權化。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器官物權化在法律上沒有障礙,只是在道德上存在問題而已。將器官物權化對于整個人類是有益的,將脫離人體的器官物權化,可以允許在國家行政部門的監管下進行器官買賣,方便器官移植,同時也有利于醫學研究,從而造福全人類。
第二,對于精液、卵子等特殊的人體脫離物的法律屬性。這些特殊的人體脫離物由于帶有遺傳基因,其本質上具有一定的人格屬性。這些特殊的人體脫離物,其在人體之內時的人格屬性較強,但是當其脫離人體以后,其更多的應該是具有物的屬性,隨著現代人們思想的開放,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試管嬰兒已經能夠被人們所接受,甚至是一些人工代孕也是大量出現,對于這種現象,筆者認為不要過多的從倫理角度考慮問題,這些情況只要沒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沒有損害第三人利益,應該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因此對于脫離人體的特殊物應該賦予其民法上“物”的概念。
第三,對于尸體是否為民法上的“物”。有的學者認為尸體不是物,因為尸體是整個人的身體,人雖然死亡,但是死者的親屬對于死者的身體享有人格權,因此尸體不能作為民法上的“物”。有的認為尸體可以作為民法上的“物”,因為《民法通則》規定,死者沒有人格利益,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而終于死亡,既然不作為民事主體,那么死者的尸體就自然不具有人格利益,因此尸體可以作為民法上的“物”來對待。筆者認為,對于死者的尸體不應該賦予其民法意義上“物”的概念,雖然人死亡就不在是權利主體,但是在《侵權責任法》中規定,死者的親屬對于死者的尸體享有人格利益,同樣《民法通則》也是
主張死者的尸體具有人格利益,法律明確規定死者尸體具有人格利益,就沒有必要在《物權法》中獨樹一幟,而賦予尸體以民法上的“物”的概念。
對于動物究竟是否為民法上的物,德國在修訂民法典時,在民法典的90條后加了個90a,90a中第一款規定,“動物不是物”,然而第二款又說“對于動物在適用法律時,如果沒有特殊規定,要適用本法中關于物的規定。”這兩個條款看起來矛盾,讀后讓人無所適從,從條款中不容易看清,動物到底是物還不是物呢?對此筆者認為,德國立法充分顯示了對動物的一種尊重,立法的本意是告訴人們對于動物的處分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不能隨意處分動物。
對于動物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分情況看待,動物分為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對于家養動物,筆者認為毫無疑問其應該屬于民法上規定的“物”,因為按照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支配與被支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客體沒有存在的價值,它為主體所利用,并通過主體的利用而獲得肯定性的評價。家養的動物符合以上的特征,家養動物是處于動物主人的支配下,可以說其存在的價值就是被利用,如果要賦予家養動物以“人格”,那么以后人們還怎么食用肉食呢,因此處于對人類自身利益的考慮也不應該賦予家養動物以“人格”,那么家養動物作為客觀實在,理所當然就應該具有物的屬性了。而對于野生動物,由于一方面野生動物具有稀缺性特征,另一方面野生動物不是單個個人所能夠完全控制的,并且在《物權法》中規定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這就賦予野生動物一定的公共屬性;并且野生動物還具有生態價值,因此野生動物不能成為具有“人格”的動物,否則野生動物就和人類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了,那傷害野生動物就如同傷害人類一樣罪行了,這未免太過于苛刻,畢竟刑法具有謙抑制性。因此對于野生動物應規定為特殊物體,對于野生動物可以專門立法予以保護,對此我國就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只是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可以說明野生動物不是一般民法意義上的物,對其應該進行特殊的規定,以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
注釋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1]申惠文.中國物權概念的反思與批判[J].河北法學,2014,32(3).
[2]王衛青,宋云瑞,孫婕.民法視野下物的概念之反思[J].載法制與社會,2013(34).
[3]黃奧.論網絡虛擬財產權的物權法保護[D].揚州:揚州大學,2010.
[4]霍原.器官捐獻人自己決定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