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新醫改”提出“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將“促進區域衛生信息共享、加強衛生信息化工程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加強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實現社區衛生信息互聯互通、高效共享,有助于提高“六位一體”服務質量,有助于促進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的整體進展。
隨著新醫改的快速推進,各級財政衛生投入逐步增加,社區衛生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明顯提速。不少地區在社區信息化建設中研發了涵蓋藥房系統、藥庫系統、輸液系統、檢驗系統等8個基本醫療的應用模塊和健康檔案、高血壓管理、家庭醫生式服務、健康小屋等7個公共衛生的應用模塊。但也出現了信息共享程度較低、未形成統一管理、缺乏相關信息技術標準等問題,突出表現為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碎片化”特征,具體表現為“六個化”,即:系統建設的孤島化,信息傳輸反饋的零碎化、信息采集的隨意化、信息設計的片面化、機構銜接的割裂化、軟件建設的遲滯化。
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主要集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相當一部分由鄉鎮衛生院轉變而來,其信息化建設具有一級醫療機構的基本特征。一是系統相對獨立,以服務本轄區居民為主,服務內容既有公共衛生,也包括基本醫療,基本是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聯系,信息系統建設側重點是本機構的需求,對外聯系考慮的相對較少。二是功能相對簡單,多數沒有區域衛生綜合信息,信息系統功能主要是滿足掛號、收費、藥房管理等醫療需求,具有統計分析功能的不多,以滿足機構內部使用為主。三是硬件相對老化,部分社區衛生機構電腦、主機等硬件設備運行速度慢、穩定性差,影響到工作開展。由于以上原因,這些機構的信息化整合困難。
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存在利用困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存相當部分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呈現為零碎的、孤立的、間斷的和部分的信息孤島,表現為地域性強、條塊分割、多頭開發嚴重,不能形成信息傳輸、利用和反饋的閉環網絡,也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二是省市一級信息建設僅提供了信息平臺,對于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建設標準化、專業化被沒有提出具體標準,導致社區衛生機構各自為戰,自設標準,不利于衛生信息的傳輸和識別;三是各機構工作任務需求變化影響自身信息利用,如每年會有不同公共衛生服務專項,使得信息更新面臨挑戰,歷史衛生信息資源和新增衛生信息資源沒有銜接機制,影響信息分析運用,降低了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成為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是社區居民衛生信息的重要采集途徑,但是目前全國各省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電子健康檔案普遍存在內容不統一、結構不合理、指標不規范、格式不一致以及“死檔”等問題。不統一標準的信息采集,面對同一病種,可能有多種采集方式,如高血壓,社區衛生機構的電子健康檔案中就有“血壓高、血壓偏高、血壓200”等不同的記錄,不利于數據的檢索分析,造成信息的不可分析、不可利用。
社區衛生中心與醫療機構之間、不同社區衛生中心之間以及社區衛生中心與其附屬衛生站之間的信息未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存在嚴重問題,給社區衛生工作造成不便和資源浪費。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分級就醫實現的前提是信息共享。當下各個機構之間信息不能共享,病人在社區看不到醫院的資料,轉診到醫院也查看不到社區的檢查資料,影響到醫療質量和患者的醫療成本,患者在社區與醫院間、下級醫院與上級醫院間“雙向轉診”分級就醫模式面臨挑戰,最終影響“小病在社區,大病上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實現。
從各區縣運行情況可知,各社區衛生機構的信息化系統設計存在“兩個注重、兩個忽視”的現象,一方面現有系統的應用對象注重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管理者一方,忽略了系統服務的社區人群,信息系統水平低,服務和利用領域窄;另一方面多數社區衛生機構信息系統開發的思路往往過多注重醫療信息的利用和開發,缺乏對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公共衛生技術信息的整體規劃,從而降低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
社區衛生機構中的醫務人員知識水平、業務素質在整個醫療人才隊伍中處于偏下位置,因年齡相對偏大、接受新知識速度較慢,信息化使用熟練度低。同時,對于信息輸入、信息化工具使用等培訓力度較少,培訓內容也缺乏針對性,進一步降低了信息系統的使用效率。如某地將同一份紙質版本健康檔案變成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的醫務人員1個小時可以完成,社區衛生服務站需花費4個小時。
針對各地社區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碎片化”的現狀,深入分析上述六大問題,建設的關鍵點在于對社區信息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各類信息標準,以標準化防止信息化建設的“碎片化”。
信息標準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和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基本前提,建立適合不同區縣實際情況的社區信息分類與標準(如城區與郊區分類、山區和平原分類),不但可以解決社區衛生信息建設的“碎片化”問題,而且能夠推動衛生信息標準化進程,從而從更廣泛范圍內促進我國衛生信息系統的發展。
“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定位,針對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碎片化”的現狀,推動信息標準建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由省級衛生管理部門牽頭,建立和制定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中數據采集、傳輸、利用、反饋和分析等一系列技術標準和規范,以消除各社區衛生機構各自為戰的“信息孤島”。建設信息數據集標準和功能規范,保證社區衛生信息的內容完整、格式規范、功能全面、傳輸流暢、反饋及時、以滿足用戶需求和實現信息有效開發利用,把信息作為社區衛生服務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技術的載體,從信息的角度提升和帶動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
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對象為轄區內的居民,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是信息化建設的起始點和主要途徑,要建立標準化的電子健康,在信息系統設計中統一病種代碼、統一采集方式。以標準化的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等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快速、一致地交換和共享居民健康狀況信息,增強相互間的協作,提供高效、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實現對居民健康的動態管理和監控,同時為醫學教育、科研和法律提供了重要依據。
社區衛生服務的信息化建設不是簡單地用計算機代替手工操作的過程,而是應用新技術來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水平、推進工作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過程。要通過專題講座、短期培訓班、現場實操等方式,加大對社區衛生機構醫務人員信息化操作、信息化理論知識的培養,提高信息化素養,提升信息化利用水平。
以省級為單位整合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藥品器械以及醫療保險等衛生信息資源,逐步形成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標準統一、開放高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提升居民自助健康管理、公共衛生、醫療、醫療保障、藥品保障、綜合衛生管理等信息化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