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璐晴
(中北大學 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晉劇《傅山進京》是當代藝術家鄭懷興的又一巔峰力作,以還原歷史事實為基礎,將人文關懷、歷史事實、藝術表現等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在晉劇傳承發展中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區別于傳統晉劇,《傅山進京》作為一出歷史劇,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學術性,處處洋溢著清新的時代氣息,對當代人的人文素質發展極具啟示意義,其藝術價值毋庸置疑,相關課題研究備受關注。
晉劇《傅山進京》的題材并非奇特,但極其不容易處理,但卻在鄭懷興手中游刃有余,開拓出了藝術的另一番天地。
(一)唱詞生動。鄭懷興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典范,其創作的作品豐富多樣,并蘊藏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所塑造的精神品格高尚且令人敬佩。《傅山進京》可謂鄭懷興巔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并多次榮獲獎勵,產生了極其深刻和遠大的影響。從劇本的整個發展情節來看,其中矛盾尖銳而集中,以傅山對康熙“要不要臣服”為主線蔓延,所使用的詞匯主題鮮明,如“征召入京”“依法辨癥”“談書論藝”“金殿謝恩”等。細細品味下來不難發現,區別于梆子劇種固定的齊字格,晉劇《傅山進京》更多地考慮整個劇情的發展需要,與角色情緒緊密相合,長短不一,或整齊或參差,使得受眾的體會更加深刻、清明。客觀維度上講,晉劇《傅山進京》中的唱詞設計雖無固定格式,但句句都能和樂歌唱,更印證了前人對戲曲唱詞的基本原則要求,即當行本色。例如,劇本中的“轉眼過了紅土溝”,表達了傅山看戲歸來的愉悅心情,唱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正是因為晉劇《傅山進京》特殊的唱詞處理,更加強調聽眾的主觀感受,備受推崇。
(二)表演靈活。從本質特征上來看,中國戲曲素來強調唱念做打舞齊備。著名藝術家齊如山曾經說過,“無聲不歌,有動必舞”,這也是對中國戲曲特征最為形象地描述。歌舞性作為中國戲曲文化的精髓,是其展示自身藝術美及魅力的重要元素,因而備受國民乃至世界喜愛。單就晉劇《傅山進京》為例,它很好地保留了戲曲元素中中程式的東西。在具體的演繹過程中,傅山進京所提到的坐籃輿和騎毛驢均是一種虛擬化的描繪,在舞臺上除了馬鞭子之外并無任何實物道具。又如在“金殿謝恩”這場戲中,為了將傅山當時誓死不屈的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演員謝濤充分運用了戲曲中的提襟、蹉步等動作。
晉劇《傅山進京》對主人公的描述似乎并不完整,而是將大量篇幅集中于其晚年間被康熙帝詔進京,塑造了一個平民思想、民族氣節、人格獨立的形象,具體細節處理上靈活多變,某種意義上亦是對作者的真實寫照。該劇本主題并未隨波逐流,而是附著上了強烈的時代意義。受市場經濟競爭環境影響,諸多國人被物質利益所驅使,逐漸喪失了獨立人格和個性意識。《傅山進京》立意深刻,對當代藝術發展極具啟示意義。
根據黑格爾的《小邏輯》,其對真正藝術品的要求是內容與形式均表明為徹底的統一。在晉劇《傅山進京》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猶如一面鏡子,不屈服于權勢、不畏懼于權術的氣節令人欽佩,即使在當代亦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從精神層次上講,晉劇《傅山進京》所描繪的人格力量和道德追求,是知識分子所需堅守的東西,給受眾帶來了深刻的啟迪。從藝術的角度上講,晉劇《傅山進京》獲獎,本身就是對其的價值肯定,其題材立意上新穎而深刻,集思想性、藝術性和學術性為一體,與社會發展方向相契合。
此外,晉劇《傅山進京》還處處透露著人文關懷,在附著娛樂性的同時,還突出了某些思想啟迪。從劇目的整個演進來看,傅山與康熙博弈的焦點在于,如何守住中遠文脈的根源,他深刻認識到文化對于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基本,作家鄭懷興通過特殊的描繪,加之自身別具一格的洞見和卓識,展現了不同以往的戲曲藝術,其所宣導的思想文化值得人們學習,同時其所運用的手法亦是現代戲曲藝術創作的典范。
總而言之,晉劇《傅山進京》的藝術特點鮮明而獨特,可稱之為當代戲曲藝術發展的典范。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和開辟中華現代文化中,晉劇《傅山進京》發揮了很大作用,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賞析之后更是令人深省。作者希望學術界、藝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晉劇發展,深刻解讀《傅山進京》,綜合剖析其所呈現出的藝術特點,將其魅力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