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文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2010年12月,由凱迪拉克投資、吳彥祖主演的短片《一觸即發》一經播出,引發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被認為國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微電影。有評論者說道“雖然至今沒有一個讓業內各方面都認可的完整定義,但這并不妨礙‘微電影’以它的微播出平臺、微規模投資、微制作周期、微時放映的‘四微’特征成為2011年以來最火的視頻形式。”在當今文化產業快餐化、影像信息碎片化的語境下,微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借助新媒體時代的東風,蓬勃發展。
“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無疑是在新時期語境下響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性方針應運而生的。其出發點就是通過“微”故事、“微”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塑造國家或地區形象、并體現文化內涵,同時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作為富有活力的文化形式之一,此類題材微電影不僅面臨著新的機遇,同時也被歷史賦予新的使命。比如在2015年4月第五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啟動儀式上,開啟業界首個“一帶一路”城市微電影特別單元,意圖“用影像記錄大時代背景下城市的變遷和發展,運用新媒體充分挖掘城市文化故事,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在“一帶一路”的影像傳播渠道中,中外合拍電影和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所占比重較大,部分作品取得強烈反響。微電影領域成為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影像創作新大陸。比如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蘇哲賢拍攝的一帶一路微電影《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片首聚焦15世紀鄭和率領中國軍隊先后七次南下印度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另外,2014年12月由央視七套、中國網與河南省微影協會共同創意策劃的絲綢之路萬里行《中華茶道》百部系列微電影啟動開拍,沿著絲綢之路通過微電影的形式,來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通過微電影的形式,傳承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在2015年深圳國際微電影節上,由瑞典AQ IMPORT公司與深圳金海角公司聯合出品的影片《哥德堡號》引起轟動,講述大航海時代瑞典著名的遠洋商船哥德堡號,在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經貿往來的歷史。2016年,產生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微電影《CIDY》,書寫了一段在“一帶一路”上跨越年齡、種族和國界的友誼故事,雖然是常見的三段式故事結構,但是流暢的故事剪輯和真摯的情感內蘊使其頗受贊譽。此外還有《刀的傳承》、《高鐵改變生活》等具體現中國文化形象的微電影。
麥克盧漢曾指出:“媒介的‘內容’好比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渙散和轉移看門狗的注意力。媒介之所以具有影響力,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因此,“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的傳播渠道不僅為其提供了傳播路徑,也影響著其傳播形態。對于“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的獵奇感使得這一題材更易脫穎而出并且得到受眾好評,但是“走出去”的道路確是艱難險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文本故事內容單薄,價值意蘊有待進一步挖掘。從數量上看,“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微電影相對于同類主旨的電影、紀錄片來說,產量較少,因此,故事內容略顯單薄,缺乏豐富性和多樣性。現有的“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一般是圍繞“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展開人文風俗、宗教傳播、文化碰撞;抑或是飛速發展的中國為“一帶一路”戰略區域國家帶來的便利和影響,體現國家之間的和平友好。伴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和區域文化的迅疾交融,“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必須推陳出新,脫離單純地介紹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圈囿,微電影作為一種“微”型介質,應該順應時代潮流,選取更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題材進行重塑,進一步挖掘“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文化包容”的價值意蘊。
(二)戰略區域國家或地區之間文化差異導致認知分袂。中國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國,作為一個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范圍是開放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不同,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多樣化、多元性的特性,也導致了海外受眾對他國文化產品消費過程中的“文化折扣”現象。這也是我國影視作品跨文化傳播的的主要瓶頸所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極大地影響各國彼此間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為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如何吸引海外受眾并使得使海外受眾進行解讀和認知,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在新時期語境下“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生機蔚然,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下“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努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實施多元經營策略,開拓多種渠道,從根本上提高“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在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的廣泛影響力。
(一)創新故事內涵,尋求文化“公約數”。“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借助微電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輸出中國文化,是嶄新獨特的文化傳播媒介,憑借其先天獨有的篇幅容量小、傳播速度快等特征,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達的今天,它能夠精準、快捷地闡釋“一帶一路”主題要義。因此,創新故事內涵,找準文化定位,是“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先決條件。
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薩默瓦認為,“‘跨文化交流’包括那些來自文化概念和符號系統完全不同的人們之間的互動,這種不同足以導致整個溝通活動發生改變。”“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是傳播中國形象,彰顯中國文化,主動參與跨文化傳播的自信作為。因此,在多元文化視閾下,要尋求文化“公約數”,在創作中體現人類普適價值。在第2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提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創作中,應尋求不同文化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由于‘一帶一路’國家本身就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誠然,尋求文化“公約數”,體現出中華民族生存狀態、中國城市發展面貌、社會整體精神意蘊,是促進“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乃至戰略區域影視產業傳播發展的有效途徑。比如微電影《CIDY》是根據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海外項目員工與赤道幾內亞小男孩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真實質樸的故事情節,蘊含著“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援建海外、共謀友好發展的形象。
(二)拓展戰略區域傳播渠道,優化電影產業區域化布局。“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拉近了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的距離,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的交流。“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國家層面的引導和支持。2015年3月我國政府制定并發布了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綱領提出了“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展開廣播影視劇的創作和翻譯”等內容。此舉將中國電影文化的對外傳播納入了整體布局,促進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發展傳播。在政策扶持下,“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應當結合自身特點拓展和豐富傳播渠道,畢竟“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終極關懷是要實現文化融合,從而達致和諧的最高價值理念。”
在“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由于文化和地緣關系,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而電影產業布局并沒有形成持續發展的產業鏈。電影的生產一般由國內攝制或者中外合拍,而傳播渠道主要是從接收渠道和資訊渠道來考察。“‘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受眾主要選擇通過電影專業門戶網站、網站、影院播放的電影預告片來了解中國電影資訊。”因此,借助新媒體進行網絡推廣,是“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在戰略區域的重要傳播渠道。此外,還要根據作品的特點,在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投放,使“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借勢發展,在電影產業區域化布局中形成自身傳播鏈,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性作用。但是高水平字幕譯制團隊的缺失,制約了“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的跨文化傳播。誠然,規范譯制機制,提高譯制水平,也是實現“一帶一路”題材微電影實現跨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舉措。
“一帶一路”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有著豐富多樣的人文底蘊和文化資源,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定會促進戰略區域國家和地區之間影視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影視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是“一帶一路”戰略區域文化建設和多元文化溝通嶄新且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不僅能夠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而且,微電影作為一種“微”型視覺傳播媒介,在形式和制作上講,具有比其他影視作品更易操作的特性,所以在跨文化傳播中,“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具有其他視覺傳播媒介不可比擬的優勢。在新時期的語境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繼續發掘“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的文化資源和價值內涵,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增強文化自信,將是“一帶一路”主題微電影的歷史使命和內生動力。
注釋:
①董軍華.淺析微電影的分類[J].電影評介,2012(13).
② http://www.1905.com/news/20150826/925631.shtml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6.
④(美)薩默瓦等.跨文化傳播(第6 版)[M].閔惠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7.
⑤http://news.ifeng.com/a/20170916/52018633_0.shtml
⑥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68)4.
⑦張成.二○一五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數據發布 為“一帶一路”電影傳播提供對策[J].中國藝術報,2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