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農業大學
“他者”是相對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與事物,暗示了邊緣屬下、屬下、低級、被壓迫、被排擠的狀況,因此對于那些追求正義、平等、自由和解放的西方文論派別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它們進行理論建構和具體批評的重要工具。
《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勞倫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保羅的母親莫瑞爾太太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清教徒,而父親莫瑞爾先生卻是一位沒有信仰準則的礦工,這樣的家庭是十分不和諧的。莫瑞爾太太幾次試圖改變丈夫,丈夫卻反而在工業文明的侵襲下日漸消沉,甚至在酒后對莫瑞爾太太大打出手。莫瑞爾太太對丈夫徹底失望,將一切希望轉寄于大兒子威廉。威廉病逝后,二兒子保羅便成了莫瑞爾太太的精神依托。同樣地,在這樣不和諧的家庭中長大,保羅也對母親產生了一種畸愛,只要有母親在,他便無法與其她女性組建新的家庭。保羅先后與米莉安和克萊拉交往,卻均以失敗告終。直到母親去世,保羅終于迎來了嶄新的生活。
克萊拉嫁給她丈夫的原因,并非由于“愛”,而是因為她的丈夫需要她。在日常生活中,她只是在扮演一個被需要的角色,一個地地道道的“他者”。因此,婚后的她感到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與保羅的母親莫瑞爾太太相同的是,克萊拉的丈夫也是一個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與莫瑞爾太太不同的是,莫瑞爾太太與莫瑞爾先生之間起初是有激情存在的,而克萊拉在婚前對于愛情完全處在一個無意識的狀態。所以,克萊拉的婚姻狀況比莫瑞爾太太更為糟糕。克萊拉與其她只致力于履行妻子義務的女人不同,她拒絕將她的丈夫作為她生活的主人,無法忍受那種被控制的感覺,清楚地意識到了“自我”,明白自己不甘心淪為“他者”。長期的思想斗爭與思想壓抑下,克萊拉自由解放的思想占了上風,勇敢地離開了她的丈夫。盡管這樣的舉動會遭到周圍所有人的不理解和議論,她仍無懼流言蜚語,堅持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這次顛覆,令她獲益匪淺。
離開丈夫后,克萊拉去工廠上班,經濟獨立,并開始參加女權運動,站上宣揚女性權力的舞臺進行演說,還開始自學法語。同時,在愛情方面,她亦沒有停下追求的腳步,和保羅建立了戀愛關系。這一次,她不是被愛的那一個,而是發自內心地去享受愛一個人的感覺,對保羅傾心相愛,將所有的激情投注在保羅身上。可是,在和克萊拉的這段感情中,保羅同樣忽視了一點:這樣一個無懼名聲的女人,必定是一個意志強大的女人。一個不甘心淪為“他者”的人,理所當然不會被任何男性控制,反而會有征服和控制伴侶的強烈欲望。克萊拉不想給保羅任何思想上的獨立空間,她想讓保羅像自己愛他一樣,全身心地愛著她。她需要保羅全部的注意力和感情,不能忍受保羅在精神上屬于他的母親。克萊拉想要完全擁有保羅這一思想,又是一次徹底的顛覆,使得克萊拉在精神上從“他者”顛覆為“自我”,從附屬品顛覆為主宰。然而,正是由于這次顛覆,不能辜負母親的保羅只能選擇逐漸疏遠克萊拉。
和保羅的感情失敗,促使克萊拉重新回歸本心,探索她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她扮演那個需要和愛的角色,那么她不將對方完全掌控絕不罷休,持續不滿足的感覺一直折磨著她。與其如此,不如回歸被需要和被愛的角色。此時的她再被問及是否真的想與丈夫離婚時,她先是遲疑,后又給出否定的答案。她意識到,丈夫就是那個完完全全屬于她的人,那個無須她時刻去征服掌控擔心他不完全屬于她的人。盡管她愛保羅,她卻最享受丈夫完完全全屬于她的那份快感。同時,她也因和保羅的這段感情更加了解男人。當她將一切考慮清楚,她不再執著于愛與不愛,而是以她真正所需作為選擇生活的準則,重新與丈夫攜手。克萊拉看清內心需要,重歸婚姻殿堂又是一次巨大的顛覆。現在的她,不但已經不是“他者”,更是一個能支配“自我”的“自我”,一個能將傳統“他者”優點提煉出來與自身結合的“自我”。
克萊拉無懼名聲,堅持不做他人附屬品,勇敢離開丈夫尋求獨立的顛覆;想要成為愛情的主宰,完全擁有保羅的顛覆;和保羅的感情失敗后,回歸本心,探究自身內心所需重新選擇回到丈夫身邊的顛覆,將克萊拉的“他者”形象顛覆得淋漓盡致。克萊拉“他者”形象的顛覆,是作者勞倫斯構造人物形象的一個精妙亮點。
[1]王先需,胡亞敏.文學批評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張艷威.兒子與情人(全譯本)[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
[3]尹樹文.《兒子與情人》中的畸愛之痛[J].時代文學,2011(10).
[4]張劍.西方文論關鍵詞[J].外國文學,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