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科技大學文理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最強勁的產業之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有利于改善環境和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旅游可以開拓人們的視野,增加人生閱歷,豐富人們對地理、歷史和各地原生態的風俗民情等知識,從而帶動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它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對文化的不斷需求,同時對弘揚民族歷史文化、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作用。中國是一個旅游大國,改革開放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來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日益增多,旅游翻譯成為對外宣揚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景點名稱的翻譯是首要環節,它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要譯出景點名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了解其歷史文化知識。例如:寧波的“天一閣”,如果譯成Tianyi Pavilion。此譯名與此景點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相差甚遠,因為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根據它的功能可譯為Tianyige Ancient Library or Tianyige Museum。
景點名稱具有短小精悍、突出景區特色與功能、包含特有的文化內涵等特點。例如:河北承德的“南山積雪”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名,是觀賞南山雪景的亭子,被譯為Snow-Clad Pavilion(被雪覆蓋的亭子),譯名顯然與此景點的功能相悖。后來,又被改譯為Nanshan Jixue Pavilion,語言雖短小精悍,但未突出景點的功能,基于各種因素,可譯為A Pavilion to View Snowy Mountain。
因此景點名稱的英譯不能逐字翻譯,應結合其特殊性,讓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本文將從景點名稱中的“塔”字翻譯入手,從塔的類型、用途、建筑風格來探究其歷史文化內涵的英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譯者的能動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譯者需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譯入語中充分展現出原語的歷史文化內涵。所謂內涵就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內涵是無法從表面顯現出來的,而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需要人們透過現象看其本質的東西。
“塔”在在線漢語字典的解釋包含兩層含義:佛教特有的高聳的建筑物,尖頂,多層,常有七級、九級、十三級等,形狀有圓形的、多角形的,一般用以藏舍利、經卷等:寶塔、佛塔;像塔形的建筑物或器物:水塔、燈塔、紀念塔、金字塔、塔樓。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拼音:sū dǔ pō)與中國的閣樓相結合,被融入了更多的東方文化元素,使其成為探索東方文明的重要窗口。
塔的層數不同。塔層通常情況下為奇數,即一、三、五、七、九層等,而偶數層卻非常少見。
塔的建筑形狀各異。首先是四方形塔,主要出現于唐代或唐代之前的;接著分別是六角形、八角形塔,誕生于宋、元年間;十二角形等類型相序誕生。
塔的層數和建筑形狀方面,與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周易》把數分為地數、天數,以象征陰、陽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它是《易傳》把《易經》筮法中數的奇偶變化與天地萬物的陰陽變化相配合而形成的概念。《易·系辭上》:“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一、三、五、七、九等五個奇數為“天數”,象征陽性,反映事物剛健的性質;以二、四、六、八、十等五個偶數為“地數”,象征陰性事物,反映事物柔順的性質。我們常說“天圓地方”,天在上,向高發展用奇數;地在下,平面延伸用偶數。在佛教文化里,塔的奇數層代表清白和崇高。四角塔代表四圣諦;六角塔六道輪回;八角塔八相成道;十二角塔十二因緣。
塔的用料種類繁多。在我國歷史上,塔通常有木塔、磚塔、石塔、鐵塔、銅塔、琉璃塔等。其發展最早的應屬木塔,盛行于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其次是磚塔、石塔,主要出現于唐、宋、遼、金幾代;再次是以鐵、銅、琉璃、珍珠、象牙、琺瑯等材料建造的多種塔型相序出現。
隨著歷史的發展,塔的用料種類、建筑形態在不斷發展變化,這既是對我國建筑材料發展史的見證,也充分展現出我國人們的集體智慧和開創精神。
漢語中很多詞匯來源于佛教,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仔細推敲其內涵,防止錯譯、誤譯,這對景點景區良好形象的樹立和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具有重大意義。在英語中,常用的三個詞匯pagoda、tower和dagoba是“塔”的意思,但它們卻有異同。
Pagoda,寶塔,來自波斯語的變體,表示神靈居住的房子。在中國、越南、緬甸、泰國和日本等佛教盛行的國家,佛塔很常見,多位于寺廟附近,一般都是奇數層,道教的寶塔也統稱為pagoda,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定義是“南亞或東亞的佛塔,宗教建筑物,多層高塔,每層都有屋檐并向外延伸”。
木塔[晉·應縣],又稱為佛宮寺釋迦塔,平面八角五層。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閣樓式木結構佛塔。應縣木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其英譯為Ying County Wooden Pagoda。
雷峰塔[浙·杭州],又稱為皇妃塔、西關磚塔,也是一座典型的佛塔,平面八角五層,英譯為Leifeng Pagoda。
大雁塔[陜·西安],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閣樓式磚塔,平面四角七層。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Xiaoyan Pagoda)。因此,根據它的內涵本意將大雁塔譯為Dayan Pagoda。
嵩岳寺塔[豫·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平面十二角十五層,應譯為Pagoda in Songyue Temple。
六和塔[浙·杭州]。六和塔的名字來源于佛教的“六和敬”,磚木結構古塔,平面八角十三層,應譯為Liuhe Pagoda or Six-Harmony Pagoda。
永定塔[京·永定]。永定地區在古代是一個佛教文化盛行的地區。永定塔平面八角九層,采用的是框筒結構,外部是木質結構,而內部則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閣樓式建筑,是北京園博會的標志性建筑,英譯為Yongding Pagoda。
日月塔[桂·桂林]。日塔為銅塔,月塔為琉璃塔,兩塔均為閣樓式佛塔,英譯為Sun Moon Pagoda。
鐵塔[豫·開封]。鐵塔外聯古印度佛教的僧衹律(全名《摩訶僧祗律》,意思是《大眾律》,為大眾部所傳的戒律),內含中國的古老文明,八角十三層。因鐵塔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自元代起,民間俗稱為“鐵塔”,其英譯為Kaifeng Iron Pagoda。
Tower在The Free Dictionary里的解釋為:building or part of a building that is exceptionally high in proportion to its width and length especial of a church or castle; a tall,slender structure used for observation,signaling,or pumping; one that conspicuously embodies strength,firmness,or another virtue(與其寬度和長度相比,極其高聳的建筑物,尤見于教堂或城堡;教堂或城堡;細而高的建筑物,用于觀察、發信號或蓄水;特有建筑物,象征著力量、堅固和美德)。從上述定義可看出tower的建筑特點、功能、宗教文化以及它與歐美國家基督教建筑的相關性。例如:Tower of London,Eiffel Tower等等。
Tower除上述的宗教特點和民族文化因素外,也可指樓或樓閣,例如:黃鶴樓(The Yellow Crane Tower or Huanghe Tower)、岳陽樓(Yueyang Tower)。隨著中國步入現代化,許多非宗教的塔型建筑出現了。例如:冷卻塔(cooling tower)、電視塔(television tower)、象牙塔(ivory tower)等。這些雖說是塔型建筑,如用building顯得太籠統太寬泛,結合其用途和外觀造型用tower恰到好處。
dagoba(印度的)舍利塔、佛骨堂,專門用于安放有高僧舍利子的佛塔。它在The Free Dictionary的解釋為a dome-shaped shrine containing relics of the Buddha or a Buddhist saint(圓頂形圣祠,用于存放佛像或圣僧遺物的地方)。據歷史記載,這個詞來源于僧伽羅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是斯里蘭卡主體民族僧伽羅族的語言,也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官方語言),僧伽羅人是斯里蘭卡的主體民族。維基百科英文則更詳細指出這個詞是梵文“Stupa”即“窣堵坡”的僧伽羅語名字。而佛教很早就流傳到了斯里蘭卡并且成為國教,古代中國將其稱為獅子國。藏式白塔造型與印度的窣堵坡的基本相同,保持了比較接近印度風格的佛塔造型(無畏山舍利塔Abhayagiri Dagoba)。所以dagoba這個僧伽羅語的詞在英文中指代藏式佛塔。元代和清代的皇帝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都大力推崇藏傳佛教,所以自元代以后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覆缽式塔,覆缽式塔就是人們熟知的“喇嘛塔”或者“藏式白塔”。此類塔都有基座、塔身、塔脖、塔剎四部分,不分層。根據這類塔的特征及文化寓意,山西五臺山大白塔,全名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英譯為Big White Dagoba of Wutai Mountain in Shanxi。法門寺合十舍利塔Palms-together Dagoba in Famen Temple。
本文從文化認知方面,概括了塔的文化內涵,分析了pagoda、tower、dagoba三個詞的意義及用法,如果無法認真辨別三者的差異,翻譯時會出現混用和誤用,也會造成語用錯誤,誤導讀者,同時塔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也就丟失了,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為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有效地、忠實地傳播文化,需要透過表象看本質,對原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因素認真分析,做到準確理解、通順表達,這樣讀者才能深刻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內涵及獨特性。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8版.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2]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3]楊紅英.旅游景點翻譯的規范化研究——陜西省地方標準《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旅游》的編寫啟示[J].中國翻譯,2011(4):64~68.
[4]李宗強.漢譯英中的宗教文化原型碰撞—基于對“塔”與“tower”的認知分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