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師范大學
委婉語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恰當的使用委婉語能幫助我們更好更有效的進行人際交往。然而,委婉語在政治領域的使用,往往帶有政治意圖和政治傾向。在社會語言學里,身份不是一個僅僅具有識別社會地位或群體關系意義的概念,它伴隨著實際的使用具有強烈的社會語境價值。在分析政治語篇時,身份是用的最廣的一個社會語言學概念。有許多研究者運用身份概念進行自己的分析(楊敏,2010)。在認知語言學中, Lakoff&Johnson首次提出將轉喻看做一個認知過程,這一認知過程可以讓我們通過與其他事件的關系對另一事件進行概念化。(汪賦,2009)。本文將從以下兩種模型和其轉喻生成關系進行分析。一是事物模型。該模型內有兩種轉喻生成關系:整體事物轉喻部分事物,部分事物轉喻整體事物;二是事物——特征模型。該模型內有兩種轉喻生成關系:特征轉喻事物,事物轉喻特征。
在交際中,說話人建構不同的身份是由某一階段交際需要決定。話語中的身份構建是一個動態協商的過程。本節將著重探討人稱指示語對特朗普身份建構的影響。人稱代詞在語義上表明該詞和其指示對象的關系。人稱代詞的選擇可以反映交際雙方的權力關系和親疏程度,其對雙方建立人際關系和交際者身份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第45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從政經驗全無,這位以張狂出位,博取眼球的政治門外漢在競選總統前與政治最相關的經歷是他不斷的質疑奧巴馬總統的出生地和美國公民身份。究竟特朗普是如何得到群眾的支持,從其總統就職演講中的語言選擇,其使用的政治委婉語以及恰當的“身份”選擇可見一斑。特朗普在其就職演講中第一人稱代詞出現的非常頻繁,第一人稱代詞能夠加強聽眾的參與感,能夠達到演講人預期的語用目的。從特朗普的此次演講中主要人稱代詞的使用頻次統計來看,第一人稱代詞共出現101次,約占81%,第二人稱代詞出現24次,約占19%。其中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出現的頻次最高,共計98次,約占78%。高頻次的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復數能縮短與聽眾的關系,給人以平等參與,休戚相關的感覺,具有很強的感情效力。這有助于兩者建立親近友好的關系,使聽眾更能接受演講者的觀點。例如:“We will bring back our jobs. We will bring back our borders. We will bring back our wealth.”該段的每一句都是以第一人稱代詞復數“We”開頭,并以“our”來修飾賓語,這傳達了一種美國公民屬于一個群體概念,特朗普本人也屬于此群體的意念,強調了團結性,表明了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每一個美國人民參與,增強了人們參與感。
(1)事物模型(整體轉喻部分的轉喻生成關系)。這一事物模型指用事物整體A作為來源域表達,并給其目標域A1(事物整體A的部分)提供心理通道,從而間接表達A1。在政治委婉語使用中,政客運用這一轉喻機制可以避免直接提及A1所造成的不快。或者說,通過描述整體 A 來避免提及部分或掩蓋部分A1中的真相(汪賦,2009)。在此演講中,出現了不少該模型的政治委婉語。例如: “And the crime and the gangs and the drugs that have stolen too many lives and robbed our country of so much unrealized potential.”此處的 “stolen”指的是“killed”的意思。特朗普用“偷去”而不去“殺害”,避免使用敏感詞匯,一方面照顧了聽眾情緒,別一方面掩蓋了社會上的一些悲慘事實。
(2)事物—特征模型(特征轉喻事物的轉喻生成關系)。這一模型指用部分A1(事物的某一特征,屬性)作為來源域給整體A(事物,范疇)目標域提供心理通道。即通過直接表達事物的某一特征來指稱、間接表達這一事物。如:“ Our soldiers will never forget,that whether we are black or brown or white,we all bleed the same red blood of patriots.”該句中的 “black or brown or white”,用膚色來指代人種,很好的回避了人種歧視,達到了演講人客觀中立的效果。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在這個大熔爐里,黑人,黃種人占不少比例,特朗普如此措辭定會取得了黑人,黃種人對他的好感。
本文通過“身份”和“轉喻機制”對2017年特朗普就職演說進行了剖析。揭露了特朗普使用的政治委婉語的構成本質以及其真實意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特朗普使用的語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其就職演講的成功。本文研究還較淺顯,但足夠能看出委婉語在當今政治語篇中的重要作用。
[1]汪賦.英語政治委婉語的轉喻理想認知模型解讀[J].語言研究,2009(06).
[2]楊敏.西方政治語篇研究中的社會語言學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