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鑫
(哈爾濱話劇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在很多年前,有一種與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完全不同的戲曲表達形式傳入了中國,這就是話劇藝術,到現在已經過了近百年的實踐。在這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能夠讓話劇這一表演形式在中國的發展有所進步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就應該在話劇表演中融入戲曲的元素,讓中國百姓可以更簡單、明了地懂得戲劇藝術的表達思想。讓兩種表演的藝術形式,可以相互的融合、借鑒和發展。
對于現在常說的戲曲元素,一般也就是指構成戲曲本身的各種必要元素,是傳統的、獨特的中國戲曲表現形式。一般來說,戲曲的文學結構、戲曲的表演動作、戲曲的音樂模式、上場所穿的臉譜和服裝以及格律性的藝術語言共同組成了戲曲的元素。簡單的可以將這些部分分為表演元素、音樂元素、舞臺元素和戲曲的構成元素這四大方面。對于戲曲來說,它的本質就是通過演員在舞臺上的故事表演和演員的唱腔來表達當時社會與人生之間的藝術。它有著一套嚴格而完整的固定程序,是通過百年的發展傳承起來的、具有強烈的地方民族氣息。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流行元素涌入了青年人的生活之中,戲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消亡。因此我們應該將戲曲的元素適當有效地融入到戲劇的表演形式中去。將中西、新老的兩種元素相互融合在一起。不斷可以幫助兩種文化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衍生出新的東西,同時還可以結局話劇進入中國多年但一直無法得到中國市場認可的這一問題。而借助戲曲的元素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幫助話劇走入人們視野的同時也可以讓戲曲重新煥發生機。
對于話劇和戲曲這兩種表演藝術形式來說,雖然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戲曲和話劇在藝術的表現方式都是最基本的在舞臺上通過演員的表演進行展現,同時還要通過演員和表演者的對白和唱法,向觀眾展示出故事場景和人物之間的關系牽連,最終都是為了達到舞臺的審美效果。不但戲曲可以從話劇表演中借鑒到話劇的精髓,同時話劇還是可以融入戲曲表演的元素。戲曲在我國有著數百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話劇是上個世紀從西方傳入我國的表演形式。而就在20世紀的時候戲曲可以與舞臺戲曲良好地共生共存、相互貫通融合。
雖然說,話劇和戲曲的最初嘗試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是通過一路下來的堅持,終于也有了能夠將二者相互聯系、貫通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比如說,作品《蔡文姬》和《茶館》等,都被稱為是我國自己的地道“中國話劇”。外國的話劇在勾畫人物的性格和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時候,往往都是使用獨白,而我們的戲曲卻與之不同,戲曲獨白和旁白的運用并不是最主要的。戲曲演員會更加的注重戲曲表演的傳神和人物內心的活動。因此,將戲曲的元素融入到話劇中會讓其在心理活動方面的表現有更大的提升。
將戲劇元素融入到話劇中的歷史發展歷程,和眾多著名戲劇演員的不斷嘗試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脫不開聯系,最具典型例子的即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左右,梅蘭芳赴蘇聯參加演出活動,其精彩呈現獲得了眾多西方戲劇家的美譽和贊賞,并且在西方國家引起了軒然大波。梅蘭芳在國外的精彩演出及其成就的消息傳回國內后,國內的話劇界開始意識到戲劇元素的重要性和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所在。中國在當時年代的時代背景之下,即在抗戰進程中,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高漲,而中國戲劇能夠更好地詮釋出民族精神,能夠喚醒中國國民的抗日救亡意識。
戲劇元素融入到話劇中,戲劇家對于中國傳統具有民族色彩的民族戲劇演出形式需要進行一定時期的領會和把握,如趙丹在出演《故鄉》時對《明末遺恨》的借鑒,以及唐槐秋對《未完成的杰作》中對于戲曲元素的融合與運用,大多數戲劇家只是在其個人的演出商進行借鑒,但是并未做到將戲劇元素作為一個參考來源融入到話劇的整體結構構思中去,在當時特定的時代中會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三四十年代,戲劇元素與話劇的融合已經打開了話劇演繹形式的一扇大門,推動了話劇表演與民族戲曲的進一步結合。
總之,戲曲應該對于話劇表演在中國的發展有著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對于展示給中國百姓的話劇更應該在它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應該根植于我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欣賞偏好,融入戲曲的新元素,來創造屬于我國能夠真正展現我國人民精神品質的優秀現代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