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洋
(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版式設計是教材編輯出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環節,是影響教材質量的重要因素。功能上的易用性和感官上的藝術性是各類圖書裝幀設計的基本原則,而中學美術教材,是提升青少年審美素養的重要讀本,受眾面廣,且影響深遠,因此對視覺設計的美感具有更高的要求。本章從以下方面對中學美術教材版式設計的重要性進行闡述
首先,中學美術教材的美育功能需要其具有更好的版式設計。正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中學美術教材的內容是主要圍繞人類藝術的歷史、藝術作品、藝術創造、藝術鑒賞展開的。藝術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和諧、對比、節奏等美的原則是否首先落實到教材這一載體之中?事實上,當前各版本的教材設計上都有著各種視覺設計上的問題,設計藝術性上的缺陷更是和中學美術教材的美育功能很不匹配,大多出版社對教材的視覺設計重視不夠,還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學美術教材的設計更需要精心組織與安排。
其次,互聯網時代視覺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青少年對教材視覺呈現方式和效果有更高訴求。新一代青少年是在網絡媒體蓬勃興起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經過精心設計的網頁界面、應用軟件界面,雜志、繪本等精美出版物豐富了他們的視覺經驗。相比網絡和電子媒介,紙質教材在視覺張力和吸引力上較弱。另外,中國大多數家庭開始具備優質設計產品的消費能力,而優質設計必然包括視覺上的審美價值,生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設計產品的使用經歷也提高了青少年的審美素養。因此,中學美術教材的設計必須在視覺設計上下功夫,才能滿足青少年不斷提升的審美訴求。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教育產品的消費者,通過精心設計給使用者更美好的用戶體驗已經勢在必行。
筆者在對中國近年來各版本中學美術教材進行綜合考察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設計實踐,認為當前中學美術教材版式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中學美術教材設計策略取決于教材設計理念,在符合國家課程標準以及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編寫者應該對視覺風格的設定有清晰明確的設定。
在對其他國家教材設計的考察中,我們發現,美國中學美術教材較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要求,以加州中學教材為例,編寫者不過分強調視覺設計的藝術性,且圖版率不高。圖版率是由教材中圖片和文字的所占面積決定的,圖片越多則圖版率高,高圖版率的教材整體感覺較為活潑生動。同時,決定圖版率的還有圖片的大小,美國教材在圖片大小的設計上相對保守,在原本開本不大的前提下,視覺上的節奏感較弱,設計理念上更傾向于傳統和保守。日本中學美術教材則相反,圖版率很高,這與教材編寫者的美術教育理念分不開,更與設計師對中學美術教材視覺設計要求分不開,其中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把教材設計的美感提升到極致。他設計的教材圖版率高而版面率較低,也即留白率較高,無論內容和形式都體現了“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日本教材強調圖片在版式設計中的作用,通過精心設計的圖文版式提升教材的整體品質。
我國的現行中學美術教材的圖版率介于美、日兩國之間,知識點多且比較全面,“多而全面”的整體編寫思路對版式設計人員的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往往在印張數的限定下,設計人員不得不將所有文字和圖片擠進頁面,導致無法通過設計體現教材視覺流程的流動性和節奏感,難以通過留白和其他裝飾元素調整空間布局,因此難以形成明晰的設計風格和由設計而產生的情感特征。這就要求教材編寫者和設計者之間有理念上的共識,對教材設計需體現易用與美感并重這一要求有行動上的自覺,在圖片選擇、圖片占版面大小設定、字體字號選擇、等級關系的處理上自始至終保持密切溝通。
中學美術教材的圖片的主要功能為藝術作品展示和創作步驟展示,圖片類別不僅包括平面的繪畫作品,還包括建筑、工藝、新媒體和綜合材料等。我國中學美術教材的圖片設計的主要問題有:1.圖片質量有待提升。這一點體現在工藝、建筑等類別的圖片上特別明顯。有些教材還在使用上世紀70年代的建筑圖片,經掃描或翻拍之后,原圖網點清晰可見,大大影響建筑細節的表現。有些現場拍攝的工藝類創作流程照片,甚至由于光源亮度不夠,曝光不準確導致細節損失嚴重。有些圖片不能有效配合文字準確傳遞信息,如局部圖片尺寸太小,或多張局部圖片均不能傳遞更多有效信息。2.圖片沒有體現作為重要視覺元素在整體畫面構成中的作用。圖片尺寸較為平均,這種中規中矩的設計思路使得教材的版式在視覺上缺少張力,沒有節奏感和層次感的圖片處理使設計變得平庸乏味。更為重要的是,有些圖片當縮小到一定尺寸的時候,會有損視覺傳達的效果,而有些圖片放大太多又會顯得空洞蒼白。這種只考慮“放進去”,而不考究“怎么放”的現象比較普遍。另外,我國中學美術教材較少采用去底的方式靈活處理圖片的呈現方式。方正的完整圖片樣式顯得呆板無趣,在工藝美術和雕塑等類別的圖片表現上最為明顯,適時采用去底的方式去展現一件藝術品,會增加視覺上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節奏感。有些教材不考慮圖片的色彩傾向和明度,無差別地使用底色作為裝飾也較為常見。因為色塊如果和圖片色彩沖突或明度對比太過強烈,不僅不能起到裝飾的作用,反而使版面的色彩關系混亂不堪,有違作為裝飾的初衷。從設計理念而言,太多的底色有悖于現代設計對去裝飾化、簡潔明晰和富有秩序感的視覺要求。
網格系統作為版式設計的一種方法,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構成主義,從瑞士開始流行于世界各地,成為版式設計中的國際風格。這種國際化、標準化的平面視覺語言是一種直線型的規劃系統,使版面中各種因素得以秩序化、均衡化、協調化。
中學美術教材和其他科目的教材相比,文字內容較為細碎,圖片更為多樣復雜,而網格系統對于處理復雜的文字和圖像等信息元素之間的關系有重要作用。當前教材中版面網格系統的主要問題體現在:
一是對網格系統的輕視。尤其在版面擁擠的情況下,各元素沒有視覺上的關聯,圖文關系混亂。因為網格系統就是將視覺元素按照顯性或隱性的網格約束對齊,所以沒有借助網格的對齊,也就無法保證視覺上的連貫性,讓讀者感到無所適從,版式的易讀性不能實現,愉悅的閱讀體驗更無從談起。
二是機械地使用網格系統。也就是籠統地將圖文信息裝進一個沒有變化的顯性網格系統,而沒有把信息進行分層級設計。這種設計上的平均主義使得視覺上顯得扁平而無趣。網格系統作用于版面編排并體現版面層級關系,目的是營造良好的版面秩序,使讀者更好地接收書籍內容。但是當網格系統設計過于完整,便成為一個呆板無趣的系統,因此在網格系統基礎上,設計師還必須對不同的視覺要素進行整理,進行基于系統框架的總體規劃,文字數量、圖片種類及主題風格的把握等都必須進行富有節奏和韻律感的空間再分配,但又服從一個隱性的網格系統。而隱性的網格系統對設計者的審美素養要求較高,設計師和編寫者的溝通和協調也尤為重要。通過把文字、圖片、色彩等視覺要素進行有效組合,依靠視覺審美進行設計,給版面帶來韻律感,從而引導讀者的視覺流程,強化整個版面的形式美感,才能使讀者輕松、流暢地接收信息。如果把中學美術教材看作一件書籍裝幀的作品去用心呈現,其美育功能才能在形式上實現并承擔美的載體的作用。
版式設計中的圖文關系中文字和圖像同等重要,兩者只有在有效的互動中才能發揮各自的力量。圖像雖然最為引人注目,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字體,則會減弱圖像的魅力。在圖文關系復雜的中學美術教材中,穿插知識拓展、圖片說明、討論等等各種功能板塊,給讀者清晰直觀的視覺感受和通暢的視覺流程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視覺感受除了使用網格設計方法來實現之外,文字作為視覺元素的設定更是必不可少。而在我國現行中學美術教材設計中,文字設計往往未能足夠體現其重要性,如通過文字的字體、大小、色彩、位置來體現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和各模塊之間的層級關系。通過文字的分欄方式、字間距、行間距、字體對教材的整體氣質施以影響,使讀者產生平整充實,或空靈秀雅,或理性嚴謹的視覺感受。同時,文字和圖像的貼近與疏離、文字對圖像的環繞或避讓都能給版式帶來不同的情態和趣味。
當前中學美術教材編寫單位對教材視覺設計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教材版式設計人員設計水平、美學素養、學科背景要求較低,因此導致現行教材中常出現設計上本應避免的錯誤。這種重內容輕設計的現象,和教材作為青少年美育的重要載體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毫無疑問,當前教材版式設計往往受到教材編寫理念的種種制約,對教材整體視覺風格的把握也必須以知識傳遞和信息傳達為前提,但不能因此放棄對教材設計美感的要求。應該在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的前提下,關注教材版式的風格設定,合理使用網格系統,提升圖文設計的藝術價值。出版有情感、有氣質,與時俱進的中學美術教材是大勢所趨,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出版單位的重視。當前,中國一流的設計師已經開始涉足教材的設計,如果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參與到中學美術教材的設計中來,將是中國美術教育的幸事。